当前,很多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和信息技术设备逐渐完善,年轻幼儿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信息技术的优势,也习惯在开展活动时应用它们。笔者在不同等级和性质的幼儿园的实践过程或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幼儿园老师职后参与过有关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电教化的培训,也有部分教师参加过电教化公开课比赛,开展过不少有关信息技术的课题研究并结题,有的幼儿园从“一卜五,,规划至今都陆续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然而,通过以往的调研,以及观察本研究中的活动和分析活动录像,发现当前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依然有待提升。
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可以说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大致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方面。具体来说,目前幼儿园教师在信息意识方面有所进步,但在其他三个方面仍需加强。对此,笔者认为导致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三点:第一,幼儿园教师对在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认识不深;第二,职后培训的有效性和发展性不强;第三,可能是幼儿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愿望与现实困境相矛盾所致。
一、当前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现状
(一)幼儿园教师对应用信息技术的认识不深
首先在信息意识方面,很多幼儿教师的确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以及知道其促进幼儿的发展的优势,但也只知道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电脑播放音乐,投影仪、幕布和电子白板展示图片、视频和多花这类简单的应用。笔者认为,这些功能的应用并非不对,是基础也是必要的应用。多媒体工具本身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不只是如此单一性的常态化应用,而应创新。在设计活动时,也要避免“重技术”而轻“系统设计”,避免华而不实。需要真正思考背后的内涵:是否遵循幼儿主体;是否真正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是否促进了教学关系的转变;是否创设了真正有益于幼儿发展的信息环境等等。需要将活动目标、内容和信息技术册开、揉碎了在重新整合在一起。就目前来看,幼儿园内的教育活动与信息技术整合、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在信息能力方面,课例视频中体现出许多幼儿教师对设备的操作并不熟悉的情况,需要额外寻求帮助,浪费时间,妨碍幼儿进行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大猫小猫》这节活动,两名教师不会将外接U盘中的音频用电视机播放,调试许久未果,最终放弃应用信息技术,通过教师清唱和钢琴伴奏来完成教学活动。再比如《大雨小雨》这节活动,设想幼儿通过聆听声音去体验大雨和小雨的区别,而PPT中的声音却无论如何也播放不出来,幼儿等待的时间有一分多钟。视频中很明显看得出来大部分幼儿注意力分散,出现了吵闹和教师口头制止现象。视频中的幼儿教师反复点击PPT中的声音链接尝试播放,并未寻找和提取己存储的声音文件。这说明一方面幼儿教师本身的信息能力需要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活动准备不够充分。长久的等待容易导致幼儿做出不当的行为,招致教师的责备,产生不愉快的心理氛围。
(二)职后培训的有效性和发展性不强
幼儿园教师确实存在对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应用认识不深刻、不到位,甚至有所偏差的问题,需要加强理论深度。但如果职后培训很多时候主要是理论方面的灌输,幼儿园教师也会有枯燥、无聊的感受。大多幼儿园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方面的理论晦涩、难懂,很容易陷入理论听不懂、技术不会用的局面。从培训者的角度来说,因为很多时候培训者是遵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示安排的外部培训,常常是培训者滔滔不绝地灌输理论,却很少将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也不考虑接受培训的幼儿园教师岗位、水平、需求各有不同的现实情况。因此,培训者首先要非常熟悉幼儿园教师的需求,要拥有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将理论结合幼儿园实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授;其次,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更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所以培训的内容要切实可行,幼儿园教师才会愿意在日常活动中去应用;再有,培训的方式要灵活多样,除了师生授受的传统专题讲座,也可以有案例分析与讨论、参观考察、合作探究、工作坊式探究、经验分享等方式。提高幼儿园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能够真正学到知识,获得提升。
二、促进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运用水平的提升策略
从教师的主导地位来看,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是教育媒体和教学材料的选择者,教育媒体的选择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继而影响到幼儿学习与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信息素养的情况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一)提升幼儿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能力
随着幼儿园硬件设施的完善,应用信息技术己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和工作管理的常态,从幼儿园领导到一线教师,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深知其给教育教学带来的优势。教师们平日里通过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可以在理论和应用能力上都提到提升。在活动中熟练、灵活地操作信息设备、展示课件,就要求教师具备操作这些硬件和软件的能力,达到熟练的程度。为了更加贴合活动内容和教师的思路,很多情况下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制作课件、加工数字资源,而非直接使用从互联网下载的课件。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能力。
除了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设计整个教学活动的能力,勿要“重技术”而轻“系统教学设计”。对此,除了职后的各项培训外,各级各类组织机构也常常开展电教化公开课比赛,促使教师们与同行交流、切磋,在比赛中提升自身设计活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幼儿园教师的学习通常使由教研活动来实现,但往往参加教研活动的主要是各年级组的教研组长和主班老师,并非所有教师都能参与。况且幼儿教师需要全天候与幼儿在一起,集中教研的时间不充裕,外出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同样不多。而应用信息技术搭建沟通平台,能够降低教师学习与交流的成本。例如,《非洲欢迎你》这个活动在结束时,观摩活动的教师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转到“UMU',互动平台,看到关于这节活动的相关资料,还能对这节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其他教师沟通和交流。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水平,也意味着幼儿园教师能力结构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继而成为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通信技术的发展也能让教师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拥有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实现终身学习,培养与时俱进的合格教师。
综上,信息技术的多种应用方式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少便利,创设多彩的氛围,让幼儿充分地体验音乐的美妙与乐趣。尽管如此,也需明确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在访谈过程中,也有教师指出,“幼儿容易被新奇的东西吸引,兴奋过头,导致后面的活动环节进行得不顺利。”对于这种现象,不一定全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所导致,更多的是考虑执教老师活动设计是否合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时机是否合理;教师的教学手段与引导方式是否合理等原因。一个优秀的活动并非都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信息技术用得多也不意味着这个活动就一定好,也可能是“华而不实”。优秀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创设,对于常见的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活动,首先教师需要熟悉活动内容与目标,了解幼儿及其兴趣点,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相信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将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