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学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影响儿童的认知
儿童阶段的孩子还处在认识世界的最初阶段,他们的认识过程需要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和外部激励,而家庭氛围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为孩子提供的环境和外部鼓励的优劣。儿童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不受干扰,使儿童在宽松的家庭中思维顺畅地学习成长,有利于儿童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究;父母的关心、启发、激励等使儿童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父母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而形成的勤奋好学的家庭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儿童对知识的认知途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会使儿童的智力水平和能力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相反,过高要求的“权威性”、“专制型”教养方式,必然会导致孩子不能很好的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儿童的成长。
(二)影响儿童的情感世界
通常情况下,孩子的情感是比较脆弱和富于变化的,需要家长们的特别爱护和关怀,尤其是学龄前的儿童,更需要父母的关爱,主要表现为需要父母亲昵的话语和身体的爱抚。具体说来,在儿童不安和恐惧时,要及时地安慰;在儿童取得进步和成绩时,要不失时机地表扬和鼓励;在儿童伤心时,要安慰他、呵护他;在儿童感到委屈时,要理解他、开导他。总之,在家庭中,父母的音容笑貌和亲切爱护所创造的充满爱意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放松,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幸福地成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长此以往,儿童会以同样的爱心回报父母和他人,情感世界健康而丰富。
(三)影响儿童的品质养成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尤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缩影。儿童长期生活在一种道德氛围中可能产生与这个氛围相同的道德心理。儿童阶段的孩子对道德的认知尚浅,缺乏基本的道德评价能力,因此,儿童阶段孩子的品质形成主要是受其父母的判断、认知为自己的判断、认知,并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逐渐地内化成自身的道德观念,形成自身一定的道德品质。另外,父母是否以身作则,对形成儿童的品德具有更直接的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大部分是通过模仿的来的,所以,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
二、当前儿童父母教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溺爱孩子
现如今,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三口之家已非常普遍,逐渐形成了“421”家庭。对于这样的“421”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从祖父母、外祖父母以致到父母亲,都将孩子视为中心,从小就是有求必应,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只要是孩子需要的或是孩子要的,基本上都给予满足等,都竭力为孩子提供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这就是明显的“溺爱型”教养方式。尤其是对祖父母辈的老人,对于现如今的“421”型的局面,把孩子看的是更加的重要,很多家庭已经把对孩子的关爱过分别的变成了溺爱,这就造成了儿童的个人主义观念突出。这种一味的迁就而不加以引导的做法,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很多坏习惯,比如说:现在的小孩可以称之为“小霸王”、“小皇帝”,仗着家人的爱,在做事的时候都是随心所欲等,这就形成了自私自利、骄横任性、我行我素的性格。可以看出,现在很多大人带着孩子去狂超市的时候,手里拎着的东西几乎都是孩子的,而且还都是一些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像各种各样的零食、各式各样的玩具等,这些差不多都是孩子以哭闹的方式得来的,而这种现象的出现,更加突出的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二)忽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很多家长对孩子都存在过分的期望,都想“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为了到达这一期望,有些家长片面的认为,教育子女就应该全方位的开发孩子的智力,多多的学习知识。这一思想是可行的,但是在其做法上大多却是南辕北辙。他们认为,学习知识就是考试得高分,取得好成绩,得到很多的荣誉证书或者是奖金等,这就是典型的“忽视型”父母教养方式。为了达到要求并保证孩子集中精力搞好学习,父母就把所有的家务劳动拦在自己身上,把本来就应该孩子自己做得事情,统统交给了父母。这就使孩子从小养成不劳而获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散习惯,更加严重的是,他们根本不重视劳动观念,习惯和技能的培养,这就给孩子以后的成长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使他们在社会中无法独立。另一方面,就是加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分数,而忽视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在平时生活中无意或有意流露出来的思想品德问题,大多采取忽视、不闻不问,使其放任自流;再者,家长为了让孩子取得高分,考上重点,不惜答应孩子任何的无理要求,一味的迁就,久而久之,虽然家长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但是孩子却染上了很多的坏毛病和不良习惯。
(三)忙于工作对孩子放任自流
当今,很多家长为了挣钱整天的奔忙,在家的时候很少,根本就没时间教育孩子,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太累;还有些家长,很想和孩子沟通一下,可以为孩子不解或迷茫的时候给予鼓励和合理的教育,但是由于事业的繁忙,经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在他们心底深处,他们是多么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于是他们就花钱请保姆、请家庭教师或自己的父母来照看,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工作。这种情况在农村更加的突出,现在年轻的父母,认为在家守着几亩田地,没啥出息,就想出去打工赚钱,基本上都把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来看,甚至有些孩子还不会走路。但是由于这些老人,基本上都没有文化,再加上还要忙家里的农活,对这些孩子基本上就是任其成长。虽然他们对孩子很好,但是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过于老旧,使很多孩子无法适应,再加上孩子长期缺少父母亲的关爱,在性格上难免会形成自闭或者是恰好相反,就是地痞流氓类型的等等。
三、为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父母教养方式的对策
(一)减少溺爱,创设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儿童身心、智力的成长发展是分阶段,有其自身规律的,父母要做的就是遵循规律,按照儿童成长的实际状况对儿童进行培育。培养儿童的日常生活习惯,为了儿童的成长,儿童家长一定要重视从自身做起,能够为儿童良好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树立起正面的榜样和模板。有些儿童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习惯上比较差,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部分家长在自身生活与卫生习惯上就不够好,甚至是较差,对于儿童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培养不但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更是为孩子留下了负面的习惯影响,因此家长一定要重视自身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等方面的规范和榜样树立。另外,家长还应在尊重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天赋异同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提升非智力培养,创设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父母的文化素养直接额影响着家庭的文化环境,父母对知识渴求的欲望也影响着孩子对知识的追求。文化氛围指的是家庭成员对政治时事、文学艺术、科学艺术、教育运动和其他业余爱好领域的关心和他们经常从事的有关的学习、探索、他们活动时的心态。如今,营造良好的家庭的文化氛围需要引起了更多家庭的重视。家长要把爱书、买书、读书、论述作为家庭中的一件共同参与的乐事;家长要时时的和孩子一起收看电视,收听音乐,欣赏文学、艺术作品,议论国际及国家大事,培养孩子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文化兴趣和评价能力;另外,家长也要经常的带领孩子去游玩,比如说:爬山、远足、划船、游泳、放风筝、到地里去体验农活等,这样可以锻炼健康体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欣赏山林风光,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等。
(三)创设和谐、理智的家庭氛围
家长要留给儿童足够的空间和机会去做自己的事情,切不可溺爱当先,对孩子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采取一手包办的态度,而是要给儿童多提供和创造一些表现自我和做事的实践空间,比如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可以多留一些时间给儿童自己穿戴和整理衣服,然后自己完成洗漱,进而让儿童逐步养成生活自理的良好习惯,一定要深刻的认识到,溺爱孩子其实就是对孩子自我发展权利的一种剥夺。儿童在最初的成长阶段,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父母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合理安排父母的工作时间,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每天都分配出固定的时间,陪儿童一起学习。儿童早期的各种能力培养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阅读能力的培养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应当在和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并达到成一定共识的基础之上,和家长商讨制定一套分步骤、分阶段的阅读教育计划,重点围绕和儿童及时分享阅读的快乐、鼓励帮助儿童维持阅读的持续性、积极和儿童进行阅读互动等方面,还可以设置一些以阅读为主题的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