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的颁布与实施,教师们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观念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但教师在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往往忽视了其中所蕴含的大部分教育资源, 很少运用新的理念给予关注、思考和改进。 为此,将重心转移到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细节常规,组织进行专题研讨活动,在深入观察、了解的基础上,引发教师深入挖掘它的教育价值,分析幼儿的行为,教师从中反思,提升认识,研究策略,使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走进幼儿生活环节, 让幼儿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成为教育的契机,都能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与发展。 如进餐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 但教师往往只关注幼儿的营养带量, 而忽视了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及其对进餐重要性的认识等。 为此,我们在深入观察、了解幼儿进餐的基础上,分析幼儿的行为,深入挖掘进餐环节的教育价值,让进餐环节成为教育的契机,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与健康成长。
一、进餐环节存在的问题
在进餐环节 ,教师往往认为只要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进餐就可以了, 重点落在了不断督促孩子赶快吃饭和为下一环节工作的准备中。 一味地将目 标定位在 “让幼儿完成带量”, 忽略了怎样引导幼儿主动、愉快地完成带量,怎样让幼儿在完成带量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获得营养方面的一些简单常识。 在进餐环节的组织上,教师习惯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管理者和监督者上,甚至包办代替,对幼儿出现的问题缺乏适时的引导和适宜的帮助。在组织幼儿进餐的环节,过分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但忽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容易忽视进餐过程中的细致问题,教师缺乏挖掘教育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二、挖掘进餐环节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 “寓教育于一日 生活之中”。 幼儿的一日生活蕴涵着广泛的教育价值,一日生活都是教育,都是课程。 无论是教学活动、游戏,还是日常生活活动,一日生活都是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由于生活活动具有重复性、 频繁性、单调性、简单性, 容易使教师忽略其中的教育价值,而疏于对它的管理与经营。 进餐环节所蕴涵的教育价值是多方面的。进餐是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 幼儿树立营养意识,学会生活自理技能的好时机,养成餐前洗手、餐后漱口、擦嘴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另外,餐前的卫生值日工作和餐后的自我清洁服务还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理能力。幼儿的高矮胖瘦、 健康状况以及食欲都各具差异, 会给不同的幼儿带来不同的感受, 有的兴高采烈, 有的满脸愁云, 由幼儿自选, 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幼儿自己抬饭,为他人服务,能学会生活自理、互相帮助,能够养成不挑食、不掉饭的良好习惯,懂得珍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值日生自主选择任务、合作、协商完成值日 生工作,增强幼儿的责任意识和任务意识。进餐时还可以学习一些礼仪。如正确使用餐具,不咂嘴,不吃出声音,细嚼慢咽,安静进餐,吃饭时不讲话,添饭菜时不将小勺含在口中,正确使用筷子等。
三、发挥进餐环节中的教育价值
1.创设良好的进餐环境进餐前不批评、指责幼儿, 要稳定幼儿的情绪,可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和优美的旋律增进幼儿的食欲,如播放幼儿熟悉的小夜曲、轻音乐、钢琴曲等。 对吃得好的幼儿用多种方式, 如眼神、点头、摸摸头等进行鼓励和肯定;对吃得慢的幼儿要耐心加以引导,让其在不断鼓励中进步。 幼儿用的碗筷应大小合适,并力求做到美观、清洁、耐用, 过于陈旧的餐具要注意更新。
2.提供色、香、味美的饭菜保健人员要加强调查、询问,在营养搭配合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食谱的搭配。
目前城市儿童的生长发育平均水平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国际标准。为适应这一变化,卫生部制定并发布了 《中国七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经儿科、儿童保健、儿童营养、卫生统计及流行病学等专家充分论证之后制订的该标准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参照标准来自 健康的、营养良好的儿童, 测量数据精确,样本量大,兼顾了中国儿童生长状况的现实性和前瞻性;二是指标评价体系更全面,标准中包括分年龄身高 (身长) 、体重、头围,分身高体重,分年龄体重指数等指标, 各指标评价方法既有百分位数值也包括标准差单位数值,并配有方便、实用的生长曲线图,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摘自 “中国新闻网”七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颁布烹饪技能,注意花色、营养、形状的搭配。 班级教师要及时反馈幼儿进餐信息, 如哪些是幼儿最喜欢吃的或最不喜欢吃的饭菜等。
3.多种活动调动幼儿进餐的积极性餐前分享有关进餐、营养、习惯培养等方面的故事和儿歌,如 “大公鸡和漏嘴巴”、 “大力水手”等。 保证幼儿户外活动时间, 加强体育锻炼, 加大活动量,展开主题, 促进认识。 例如, 可开展主题 《好吃的食物》 《胖子和瘦子》 《青青的蔬菜》, 角色游戏 《小熊餐厅》 《我是小厨师》等活动。 通过种植蔬菜、管理种植园地、参观农贸市场、到厨房参观或帮厨等实践活动加强认识,提升幼儿已有生活经验。 另外,区域活动中可提供材料、工具,让幼儿开展制作面点等活动。
4.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建立良好的餐前洗手、餐后漱口、擦嘴等卫生习惯的培养。 创设指向性的环境,提示幼儿的行为,如在盥洗室张贴洗手、漱口的流程图、提示标志, 帮助幼儿学会正确方法;在教室布置有鼓励幼儿进餐、饮水的图示和评比栏等。 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教会幼儿使用不同的餐具, 如小班幼儿使用勺子舀饭, 中、大班幼儿使用筷子、分餐盘等; 餐桌上设置残渣盘, 引导幼儿爱惜粮食,不泼洒、不挑食、不剩饭粒、合理吃完饭菜。 加强进餐礼仪的培养,如不大声讲话、吃饭不咂嘴、不用手抓饭菜,使用餐具不发出较大的声响等。
5.注重自理能力的培养改革进餐的分配制度, 把进餐的自主权还给幼儿。 根据各个年龄班幼儿自身的特点,正确对待不同饭量的幼儿,使幼儿由被动到主动,如幼儿自 助早餐、盛饭不要过满,少盛多添、增加孩子信心,让幼儿自己动手盛饭,幼儿自选饭菜的量,适当给孩子低声交流的空间等。利用同伴督促,强化值日生的作用,使幼儿在参与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强化良好的饮食、卫生、行为习惯。对体弱儿要多观察,在照顾的基础上多引导、多鼓励,提高幼儿的食量; 对肥胖儿要加强调控,使之健康成长。 根据食物的情况,让幼儿自己动手处理,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如剥虾壳、豆荚、花生等, 可以直接用手拿的食物就让幼儿用手拿着吃,如红薯块。 让吃得好、吃得快的幼儿帮助吃得慢的幼儿, 要引导幼儿餐后自 己收拾整理残渣盘、桌面,小椅子放到指定地点等。
6.争取家长的配合教育家园共育、控制零食, 如采用节制法, 对幼儿吃零食的量、次数有所节制,少量吃的品种既要有精细的,也有 “粗茶淡饭”式的,如生吃蔬菜、瓜果之类。 对于幼儿在用餐中常见的挑食、偏食不良习惯,要加强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有意识地向幼儿介绍各种食物的营养所在, 帮助幼儿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达到摄取均衡的营养。 利用家长园地和推荐相关的书籍,向家长广泛宣传,让家长到幼儿园与幼儿一块进餐,激发幼儿进餐的兴趣,便于家长了解幼儿进餐的情况。 引导家长鼓励幼儿在家独立进餐,并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 把幼儿进餐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课程资源,使进餐能够实现课程目标和任务。总之,在幼儿期的进餐教育,要以小班为重点,逐渐形成相应的常规,而在中班则是巩固常规,到了大班时,就应该是转化到自觉的行为了。 教师要做到不训斥,不埋怨,要从孩子心理特点出发,多动脑、多想办法,用心去开启幼儿的心灵之门,他们会敞开心扉接纳你,喜欢你。 当然,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和长期的培养,幼儿都能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 强健的体魄, 这正是我们所期待和梦寐以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