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班幼儿刚进入幼儿园,会有很多的不适应,孩子的进餐问题就会显得十分突出。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行为、餐桌礼仪,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针对幼儿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措施纠正孩子的不良进餐习惯,保证幼儿进餐环节的开展。
关键词:小班幼儿 进餐 习惯
太阳每天都在升起、落下,春夏秋冬的轮回告诉了我们时间的流逝,孩子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一天一天的成长,向童年告别,走向少年、青年、中年……无论长大后的孩子从事什么样的学习和工作,吃饭、睡觉等始终伴随着他们,充斥着每一天的生活。社会越来越文明,人们对基本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小培养幼儿文明就餐、盥洗等行为习惯。
3岁左右的幼儿仍然是一个非常稚嫩的个体,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进餐环节是最为重要的,良好的进餐习惯会使幼儿能够更好的摄入营养,满足身体健康成长的需要。随着生活的条件越来越好,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孩子们挑食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很多的孩子爱吃肉不爱吃蔬菜,爱吃零食不爱吃水果。加上家庭教养的不当,比如:进餐时看电视,孩子不喜欢吃的食物就不会去做,孩子不愿意吃饭时家长选择去喂孩子吃饭等,小班的幼儿在进餐环节通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孩子挑食、偏食,比如:不爱吃蔬菜,不爱吃鸡蛋,不爱喝汤等,一旦吃饭时间就会不开心或趴在桌子上假装睡觉;
吃饭时总说话或玩起来,半个小时的时间吃不完;
不会正确的使用餐具,饭菜会弄得到处都是;
饭后不会将餐具放到相应的地方;
饭放在面前,不会选择自主吃饭,坐在位置上等着老师去喂……
形成幼儿吃饭问题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一、家庭原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我班有一个叫信信的小朋友,每到吃饭的时候,所有小朋友都会好好吃饭吃蔬菜,可是信信总是喜欢先把所有的蔬菜都挑出来,再吃碗里的米饭,不管是什么样的蔬菜,他都不会去吃,有时菜里会有肉,他便会把肉挑出来吃,菜还是放一边不会去吃,后来通过家访了解到,小孩在家中也是这种情况,在家里也不会去选择吃蔬菜,就这样长时间就养成了孩子的坏习惯。
溺爱下的饮食习惯
我班宇宝小朋友就是典型的“宠爱过度的孩子”,每当把碗放在他的面前的时候,半天都不吃一口,你一催促他,他就拿着勺子假装吃饭;当你没注意他时,他便会趴在桌子上假装睡觉,只是为了不自己去吃饭,逃避吃饭,但当有老师喂着吃饭的时候便会一口接着一口的吃。有一次孩子的妈妈来接宝宝放学,询问了一下,原来孩子在家中是喂着吃饭的。
零食原因
有的家长喜欢把零食作为孩子吃完午饭后的奖励,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喜欢上零食,吃饭时便不会在去好好吃饭,这时家长又会去担心孩子没有吃饱便给他们吃零食,家中就会买许许多多的零食,久而久之就会破坏孩子的胃口,孩子对饭菜便会越来越没有兴趣。还有部分家长喜欢接孩子放学后去买零食吃,家长认为孩子饿了或在幼儿园内没有吃饱,其实在买零食的时候就相当于变相的告诉幼儿“我在幼儿园内不好好吃饭,晚上爸爸妈妈来接的时候也会有零食吃。”导致孩子在幼儿园内出现不好好吃饭,讨厌吃饭的情况。
教师的原因
有的教师会对新生幼儿特别照顾,觉得孩子还太小,吃不好饭或吃饭慢就去给孩子喂饭,导致养成了一端饭放幼儿面前就会去等着老师去喂的坏习惯。幼儿吃饭饭洒在桌子上,用手抓碗里的饭菜吃,只是对他们简单的说:“不准……”、“不可以……”对于幼儿来说并没有任何的作用,吃完饭孩子的碗勺也是保育员收拾,并没有让孩子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自然就没有自我服务的意识。
对于小班孩子进餐的种种问题,我们想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法:
一、使用多种方式,教会幼儿正确的使用餐具去吃饭
小班里不会正确使用餐具吃饭的幼儿还是占大多数的,这样的问题是幼儿所有进餐问题中最好解决的。因为家长的过于疼爱、包办代替,使孩子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孩子的小肌肉没有得到良好的锻炼。像这样的幼儿,他并不会去抗拒吃饭,只要老师向他讲解清楚,并示范正确的吃饭拿餐具的姿势,当孩子拿到餐具时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长时间下来,幼儿慢慢的就会掌握这一技能。
以儿歌的方式展现给幼儿正确使用餐具的方法
有一首儿歌“左手扶小碗,右手拿小勺;小勺盛米饭,小嘴悄悄尝;宝宝自己吃,越吃越香香”,这首儿歌中就包含了教幼儿应该怎么去吃饭,怎么去拿餐具的方法。
以游戏的方式去教幼儿正确使用餐具的技能
有一个特别好玩的游戏“喂小动物”,用废旧纸板做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画出小动物的眼睛、鼻子、耳朵、眉毛并剪出嘴巴,今天小动物们的妈妈都上班去了,动物宝宝都还太小没有人可以照顾它们,现在需要我们的小班小朋友来照顾它们,现在它们饿了要吃饭了,小朋友们需要喂动物宝宝们吃饭了,但是碗里的食物不可以洒落。在喂的过程中,孩子们就了解到要想从碗里舀到食物还不会掉在碗外面,就得一手把碗扶好,一手拿勺子来舀食物。
家里和幼儿园合作,消除幼儿的依赖心理
有的孩子并不挑食,但是饭放在面前,就是不会去吃,一直等着老师来喂,喂一口就吃一口,当老师不喂时就继续坐在那等着。这种习惯通常都是家长尤其是家里的爷爷奶奶经常喂食的结果。这类孩子很聪明,他们很能掌握成人的心理,孩子会想当我不吃饭的时候你们就会看不下去,你们就会担心我会挨饿,那最终就会来喂我吃饭。所以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就需要做到一致,坚决做到只动嘴不动手,用表扬鼓励的方法去引导孩子动手吃饭、自觉吃饭,久而久之就会改变孩子依赖的心理,自己动手去吃饭。
循序渐进,改掉幼儿挑食的不良习惯
幼儿刚刚入园时,有的家长就会特意的告诉老师说孩子有哪些蔬菜是不爱吃;有哪些水果是不爱吃;有哪些孩子吃了会过敏的食物,还有哪些是宝宝喜欢吃的蔬菜和水果等等,不知不觉中,家长已经是认同了孩子的这些挑食的习惯。这时候,老师就需要一方面的做好家长的工作,告诉家长挑食对孩子的不好之处,挑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让家长明白挑食的坏处并请家长配合改掉孩子挑食、偏食的习惯。除此之外,老师还需要在幼儿园中运用一些策略来改变幼儿挑食、偏食的习惯。
用故事的方式去告诉孩子挑食的不好之处
有一本绘本的名字叫《猪妈妈的故事》,能很快地去纠正幼儿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猪妈妈的故事》讲述的是猪妈妈有三只小猪宝宝,但是有一天三个宝宝一下子病了两个宝宝。生病的是二宝和三宝,只有大宝的身体是最健康的。二宝的身体就像竹竿一样,一点力气都没有,连水桶都提不起来;三宝呢正好和二宝相反,他的脸胖的像脸盆一样,走起路来身上的肉直打颤,他不仅和二宝一样没有力气,一动都动不了,像一滩烂泥一样。猪妈妈带猪宝宝去看了医生,医生说他们得了一样的病——营养不良。为什么一个胖一个瘦都是营养不良呢?原来二宝只吃蔬菜不吃肉、鸡蛋,而三宝整天只吃肉、鸡蛋不吃蔬菜,所以他们都得了营养不良。大宝既吃蔬菜,又吃肉和鸡蛋,还经常锻炼,所以身体很健康。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都知道了只有不挑食多锻炼才会像大宝一样健康,从此,孩子们普遍不挑食了。
在吃饭前诱导孩子
小班幼儿因为年龄小,喜欢去模仿身边的一些事物,容易受周围环境氛围的影响。针对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做好每天饭前向幼儿诱导工作。
生活老师将饭菜拿到教室后,向幼儿们介绍今天吃的饭菜,然后再表达出对这些饭菜的喜爱,特别是遇到孩子们不喜欢吃的蔬菜时,老师尽量使用夸张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自己对这个菜的喜爱。班里有的幼儿不喜欢吃西红柿,当吃这道菜时老师就会很夸张的大声地对这个孩子说:“哇,这红红的西红柿,酸酸的甜甜的,看起来一定很好吃呢!有没有小朋友想要吃。唉,算了吧,小朋友们都不要吃了吧,我来吃好不好?”并做出很想吃的样子。那生活老师就需要立刻给予配合说:“不行啊,这些都是给小朋友们吃的,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吃,是吗?”孩子们听了情绪就会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一个个都会争着抢着要吃。在幼儿进餐时教师还可以使用一些有趣味性的语言来激发孩子进食的欲望。
总之,幼儿的健康既需要幼儿园合理的营养配餐,还需要教师与幼儿在进餐时的趣味互动,并引导幼儿怎么正确的去使用餐具吃饭,还更需要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