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学是实现幼儿教育的主要方式,构成园本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因素决定着幼儿教育的有效性和发展性。然而,现阶段园本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幼儿成长发展,不利于园所建设的教学问题。李玲、康华明等研究发现,幼儿园课程内容编制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幼儿参与热情,师生互动浮于表面。李紫涵基于课改背景展开调研,结果发现幼儿园本教学活动中存在目标割裂的完整性,即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出发点,背离了核心素养教育的初衷。在教材枯燥乏味、教学方式“照本宣科”的催化下,园本教学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有名无实。因而,如何改善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激活园本教学活性,提升园本教学内容的丰富度,优化园本教学效率成为现阶段园本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观念融入,构建园本教学适用的教学观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园本教学中的融入执行者,教师应当率先转换观念,正确认识融入教学观,形成由内而外的思想转变。
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摈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作为物化的、一成不变的教学资料,建立起正确的思维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教学资料,更是能够融入各类教学活动中的理念、方法、经验。
正确认识园本教学。在园本教学中,幼儿是学习主体,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因而,教师首先应当深刻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和成长需求,并以此制定教学计划。同时,园本教学由于园所资源的差异性而区别于其他教学领域。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园所特色和个人优势,确保教学活动的资源最优化使用。
正确认识融入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园本教学的根本目的有两点,一是丰富园本教学内涵,提升园本教学管理效率;二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表现形式。只有建立了正确的目的认知,才能够立足于正确的出发点,从而更加准确的完成教学融入。
二、教材融入,增加园本教学内容的丰富度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参考文本,是构成园本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育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和自豪感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幼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精心设计课程,开展启蒙教育。
例如:将《咏柳》、《春晓》等古诗编入语言课教材,从字、词、句、音、律、形的角度向学生讲授诗句的含义,描绘场景及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字形之美、音律之美、内涵之美;将汉服文化纳入礼仪教材,贴合中华传统服饰的当下热点,选取以汉文化为代表的服饰、礼仪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服饰的风格特征、颜色、形态、材质特征,教授礼仪文化,并引导学生课下实践;开设《我身边的中国节日》课程,以自由讨论为课程切入点,结合实际向学生讲解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风俗及其背后的历史典故。
编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园本教材时,需要注重选择传统文化片段的适用性,避免过早编入对理解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从而引发学生难以习得知识而产生挫败感。同时,还应当注重融入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尽可能选择诸如图片、影像、讨论等幼儿喜闻乐见的载体。
三、形式融入,保障园本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为避免园本教学形式的单一乏味问题,在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时应当秉承“寓教于乐,学生主体”的原则。
例如,开设《我为妈妈过生日》主题活动。创设学生为妈妈庆祝生日的情境,假设学生生活在古代,首先讲解在历史时代背景下,子女应当如何筹备父母寿诞,在寿诞当日又当进行怎样的礼仪;在讲解完成后,运用情景感染发,结合戏剧教育法,邀请学生表演为母亲庆生的场景活动;最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点评较为出色的学生表现,进一步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强化学生吸收、巩固对传统礼仪文化、风俗文化、孝道文化的掌握效果。
传统文化中包含形式多样的文化传递方式,其中不乏对教学活动开展具有借鉴价值的举措片段。例如,山水画文化中强调“取一点颜色,随意点染,铺成一片”的创作理念,教师可以借由水墨创作技艺,组织学生参与《五色天空》主体绘画课程,以此提升学生创造力、动手能力。
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丰富且多样的,作为园本教学实施者,应当突破“文化=教材”的限定,进一步结合现实的寻找传统文化与教学需要的契合部分。
四、氛围融入,提升园本教学环境的代入感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的思维逻辑、情感认知会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当幼儿所处环境中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久而久之幼儿就会耳濡目染的感受到文化魅力,进而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度和学习热情。因而,为了更好的践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园本教学实践,需要围绕日常环境和节日环境构建两个方面,烘托文化氛围,提升文化代入。
在日常环境构建方面。园所应当关注整合视觉、听觉、触觉资源,实现全方位包装。例如,在幼儿经常行走来往的走廊,悬挂、张贴诸如剪纸、窗花、铁画等中华艺术展品;搭建具有传统建筑风格的幼儿活动中心;在课间时间播放由古筝、编钟、扬琴等传统乐器演奏的民族音乐;在园所设置用于切磋传统礼仪技巧的“礼仪角”等。
在节日环境构建方面。园所根据节日特色,在园所布置带有节日氛围、民俗风格的节庆环境。例如,在春节时悬挂大红灯笼;在端午节开设“手工粽子表‘心’意”主题手工课;在中秋节开展“团团圆圆趣味话剧”活动等。
不论是日常环境的烘托还是节日环境的营造,都是为了让幼儿能够在环境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韵味。尽管环境教学相较于课堂教学缺乏集中性、专门性,但对于处于探索阶段的幼儿学生们,营造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教学环节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园所建设环节。
参考资料:
[1]李玲, 康华明. 家长深度参与幼儿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基于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思考[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 21(01):159-162.
[2]李紫涵. 核心素养背景下幼儿园教学建设的思考. 河南教育(幼教), 2019(1).
[3]王思远.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与实践——创设优质的园本化环境. 现代交际, 2019(1):44-45.
[4]程方生.幼儿园园本教研实践框架分析. 教育学术月刊, 2007(4):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