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幼儿时期是每个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但是习惯不是一律,有好也有坏,习惯如果养得不好,就会终身受其累。
家园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受益终身呢?以下是我个人观点:
一:家园沟通的意识
幼儿园和家庭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需要合作的双方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任何一方不配合,教育的目的就会达不到,家园应该常沟通,幼儿园老师主动反映孩子在园情况,家长也应将孩子在家表现告知老师,这样双方才能知晓细节,共同帮助孩子进步。因此,老师们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角色意识,创设沟通环境,加强与家长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激发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兴趣和热情,实现真正的家园互动。
二:老师和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榜样
熟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父母的习惯不好,那么儿童在未进幼儿园之前,无形中早已养成了不良习惯,幼儿园就算再好,也就收效很小了。可见,我们大人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喜欢模仿,而老师和家长就是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例如:有一次中班两个孩子在玩积木时,发生了争执,斌斌用手推了果果一把,果果摔倒了,眼泪在眼眶直打转,小脸气得通红,老师过来了,了解了情况,并让斌斌给果果道歉,可是斌斌不愿意,这是果果轻声的说:“老师,我也有不对,下次我们都改正”,同样是孩子,可是也能看出两个家庭的教育观。所以,孩子是家长的复印件,是榜样,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
三:细心观察,正面引导,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幼儿的一些不良好行为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老师们要仔细观察,正面引导。例如:大班班上的玩具每天少一点,老师觉得很奇怪,后来通过观察,发现小琪总喜欢将玩具放进书包和口袋,发现这个秘密后,我不露声色,在课堂上,我故意说玩具飞走了,看能不能飞回来,户外活动结束回到教室,小琪真的将玩具放回来了,于是我让全班孩子掌声庆祝玩具飞回来了。不管是良好行为还是错误行为,都是幼儿在和环境以及环境中的人际交往的时候习惯的,当幼儿与成人或同伴交往时,他们学习到如何在社会环境中答应别人及对别人做出反应。但有时模仿对象不良的行为习惯,就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有的孩子积木搭好了,跑过去推翻,抢其他孩子积木。这些行为不能迁就,否则使幼儿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但是老师简单的批评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因为只有不断地反复训练才能起到效果。其实,孩子缺乏的就是正确引导,像许多不良的习惯都可帮助他们纠正,所以不管在家还是在园,家长和老师都要细心观察。
四:不娇惯和溺爱孩子
独生子女已经成为我国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现在都是第二代独生子女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风,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所以从小事事帮孩子安排,要什么给什么,事事顺着孩子,不让孩子受挫折,家长的过分宠爱,迁就,纵容,有求必应,致使孩子形成过多依赖,任性,霸道等不良习惯,这样会导致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受挫折,不敢尝试,生活能力差。因此,家长要及时认识自己的错误,帮助孩子改正,如果在幼儿园老师要耐心跟孩子沟通,并且是反复沟通,才能达到效果。总之,如果不及时纠正,正确引导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五:幼儿园亲子活动
幼儿园可以常组织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亲眼目睹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及时了解自己孩子与同伴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可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增添乐趣。常开展的亲子活动如下:大手牵小手,幸福一家人。我是爸爸妈妈的小帮手等。通过此类活动让孩子实践,了解爸爸妈妈的辛苦,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让家长操心,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家人拿拖鞋,倒水,擦桌子等。从而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陶冶孩子情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丰富孩子的社会交往,使他们更爱集体,更爱他人。使幼儿懂得关心有困难的人,将自己的快乐分享给他人,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怎样让家长重视幼儿的行为习惯呢?以下是我个人观点:
一:通过各种途径让家长重视幼儿的行为习惯,并能主动与园内老师配合
1 召开准备充分的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各阶段的预期目标和内容,动员家长解除顾虑,主动向家长反映幼儿的行为习惯现状,。在了解每个幼儿的情况之后,调整现阶段目标,给每个家长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再通过微信,电话或个别面谈的形式让家长把孩子存在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向老师反映,共同来探讨解决的方法。同时老师不要在班上正面提及孩子的缺点,针对孩子的问题可以利用晨间谈话,谈心的时候,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各个击破,只有我们老师与家长有了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为今后实施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2开发家长日,让家长走进幼儿园,近距离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家长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育儿经验,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家长也要配合老师要求,支持工作,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优秀。
二:通过家访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
每个学期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稳定后,老师们就要家访,之所以选择到幼儿家庭去家访的方式,是因为孩子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更易于接近我们,有利于我们之间联络感情,我们可以一边玩,一边了解情况,向家长问问孩子在家的爱好,进餐情况,身体状况,行为表现,个人特征。在家访的过程中,我们向家长介绍幼儿入园后的一些注意事项,让家长配合老师做好孩子在园的适应期,慢慢磨合。我们双方要注意幼儿身体机能的发展,更要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向家长传授孩子感兴趣的教育方式
为了使家长了解孩子的行为教育,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孩子的年龄段,制定出阶段性培养目标,幼儿园可以每周装贴在家园联系栏中,方便各位家长查阅。坐园车的孩子老师可以发在家园联系圈里,供家长关注。同时我们会在教室中把行为习惯要求以直观,形象,有趣的图片展示给幼儿,激发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一看就懂,从情绪上激起模仿操作的愿望,让孩子明白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同时配合阶段性的训练内容,在家园联系栏中向家长传授各种教育技能。如:教孩子如何穿鞋,穿衣,扣扣子,每天坚持反复训练,孩子们也就会掌握这种技能。换句话说,幼儿的好习惯就像花儿一样,需要家园共同配合,花精力一点一滴来培养,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理解,就像给花儿施肥,浇水一样,时间久了,花自然会开。
总之,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如此,它需要家庭,幼儿园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行为练习,实践,从而更好的巩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事半功倍,家园结合。我们应当更有针对性的做好各类家长的指导工作,采取更富有创意且有实效意义的指导方式来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两大方面,只有双方一起努力,同步协作,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形成紧密的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