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包括了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幼儿园和家庭的教育,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阳光雨露,同步、同向的教育,才能起到最佳效果。采取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模式,可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提升家长的育儿经验,让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协调发展,争取做到家园手牵手,共同育幼苗。
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概述
习惯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习惯的解释是:(1)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如习惯成自然;(2)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养成的,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习惯一旦养成,便很难发生改变。
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内容
(一)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主要包括保持手部、而部的清洁;保持身体的清洁;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洁;学会使用手帕等。在深入幼儿园进行实证调研时,主要是从保持个人卫生及生活用具整洁方而作为切入点的,观察到幼儿教师一般是要求孩子要保持毛巾、牙刷、脸盆等用具的整洁,教育孩子要勤洗手、勤洗头、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要注意公共卫生,不能随地吐痰、不能随地大小便等。
(二)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包括旱睡旱起、合理膳食、锻炼身体等,其中合理膳食是重点指导的项日,它不但能够培养幼儿养成有规律的生活,同时对幼儿身体的生民发育有着重人影响。在实证调研的过程中,发现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品德习惯
良好的品德习惯主要包括讲文明、懂礼貌、尊敬师民、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热爱集体、遵守纪律、诚实勇敢等。笔者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让孩子们在上学时主动与老师以及其他小伙伴们打招呼、问好等,能够培养孩子们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四)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热爱学习、注意力的培养、正确的读写姿势的培养、爱护图书文具等方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当今的学习型社会中,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幼儿园教
师应该要注意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孩子在未来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事实上,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会经常教导孩子们勤思考,多提问题,然后再根据孩子们的问题,巧妙进行解答,对于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则会在课堂上进行解答,并且鼓励提出问题的孩子,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目前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1.家庭结构破损给孩子心理带来压力和创伤
在当今社会,由于夫妻性格不合或一些外部原因,使离婚率高达30%以上,而这些离婚的家庭大多是刚组建不久的,其孩子很多还都处在幼儿时期,父母的离异势必会让这些幼儿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势必会缺少一方给予的关爱。但是对于幼儿的成长来说,无论是缺少父爱还是母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2.忙于工作对孩子放任自流
当今,很多家长为了挣钱整天的奔忙,在家的时候很少,根本就没时间教育孩子,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太累;还有些家长,很想和孩子沟通一下,可以为孩子不解或迷茫的时候给予鼓励和合理的教育,但是由于事业的繁忙,经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他们的父母待孩子很好,但是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过于老旧,使很多孩子无法适应,再加上孩子长期缺少父母亲的关爱,在性格上难免会形成自闭或者是恰好相反,就是地痞流氓类型的等等。
(二)幼儿园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除家庭之外最重要的生产文化资本的场所。所以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父母缺位、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情况下,学校的责任更为重大。一些幼儿园教师在看到一些不讲究卫生,也不会说文明语言的外来民工子女,产生了厌恶的表情,使他们在幼儿园中得不到重视,有时候还会被城里孩子嘲笑,或者让一些幼儿园老师当做反面例子作为参考,不注重对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极大的伤害了这些幼儿的自尊心,不利于幼儿的成长。
四、家园合作视角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寓于教学活动和游戏之中
1.耐心教育,讲清道理
幼儿的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因此在对幼儿的教育上要有耐心。在讲道理时教师要把握住两点:首先,要目的明确,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和幼儿讲清楚、其次,要具体,讲明白。比如要求幼儿对人有礼貌、幼儿对“礼貌”的意思还不是很明白,因此就要告诉幼儿见到大人要打招呼,不打招呼就是不礼貌等、必要时,教师还可以进行示范,通过反复的讲解和示范,使幼儿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认识,养成习惯。
2.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与一日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息息相关的。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要从日常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和强化、如,引导幼儿早上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在接受别人帮助时会说“谢谢”;离园时会与老师和小朋友说“再见”等等。在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质时,要要求
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收玩具、自己洗脸、自己刷牙等、教师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示范,要经常手把手、不厌其烦地教、同时,还可以通过口头表扬、奖励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其形成良好习惯为止。
(二)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
1.课程生活化,活动游戏化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与游戏是分不开的。幼儿在3岁至6岁是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飞速发展的时期,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他们的大部分生活经验将在幼儿园中获得,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就必须选择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要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2.态度温和,切忌粗暴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幼儿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当幼儿做了错事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教导他们,而不是粗暴地训斥他们,应帮助他们慢慢改掉不良习惯。
3.注重细节的把握
英国学者洛克曾经提出“自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一样,知识、习惯均来自后天户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必须要从身边细小的事情抓起,才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习惯是经过反复之后才形成的,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就能够反映出某种情况,教师需要细心观察。
(三)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和教师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必须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现在的物质条件可以说是空前的优越,随之而来的“溺爱”、“娇生惯养”也比比旨是,家长对幼儿生活方面大大小小的琐事几乎是一切包办代替,从而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培养。
为此,幼儿园应当定期邀请专家来园为全园家长做家教指导和培训,要求家长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既不娇纵又不束缚,要精心呵护和引导幼儿,并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做到循序渐进。
(四)创设良好的环境
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与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密不可分。作为教师,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时候,除了加强家园共育,在幼儿园环境、为人师表等方面也要下功夫。比如,老师可以通过与其他同事间的和睦相处,同家长交往上有礼有节等方面让幼儿学会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无论是在教学、游戏以及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给予孩子及时肯定和表扬;可以让孩子组成互助小组,请生活能力强的幼儿帮助生活能力弱的幼儿;游戏时,鼓励幼儿进行小组合作游戏等,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孩子明白互相帮助是好事,是好孩子应该做的。
结论
幼儿行为形成的趋早性、可塑性决定了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渐进性、反复性决定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长期工作,需要每位幼教工作者及家长立足当前,养眼未来,齐心合力,持之以恒,从而培养出更多的身心健康、愉快大胆、主动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
参考文献
[1]李红主编.幼儿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8.
[2]黄瑾主编.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3]吴颖.浅谈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N].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2).
[4]王雯波.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N].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5]孙丽娟.童谣: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一剂良方[N].教育科研论坛,2010,(06).
[6]李海芳.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J].教育教学论坛,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