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性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了教育好幼儿,幼儿园和家庭必须取得密切联系与配合,使家长了解幼儿园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情况与要求,使双方教育取得一致,共同完成教育任务。然而,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常常发现个别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处处以为我为中心,不能与伙伴友好的相处等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呢?
一、家庭教育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
首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课堂后的延伸,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表现相当出色,一直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嘉奖,但他不但拥有一个残缺不全的家庭,而且父母酗酒、赌博、玩乐样样来,孩子在家中得不到温暖和亲情,那么,即使他在学校里得到再多的快乐,久而久之,也会化成泡影,心灵蒙上阴影,最终成为一个郁郁寡欢的人,哪怕他学历再高,知识再渊博,而没有阳光的健康心态,实在难以成就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来造福于周围的人,这样的人对社会有什么用呢?空有一肚皮知识,可悲啊!所以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势在必行。
其次家长可以作为参与者来加入课程的制定,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更深了解自己的孩子平时在学校到底学了些什么,孩子对这些所学的知识和本领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家长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协助学校,使孩子轻松、快乐地学得更好、更全面!至于这一点,我本人好像做得还不错,不妨说出来给诸位听听。
第三、我家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我是一定要上班来养家的,但如果我去上班了,我儿子上学校接送就成了问题,我为此东托人,西托人帮忙接送,结果都不理想,我儿子是隔三差五生毛病不说,并且由于我一心扑在工作上,稍有空余也忙着做家务,根本无暇顾及儿子的任何情况,儿子看到我不但不亲,甚至有点敌视。这时我脑子里有了一个恐惧的念头:这么小的孩子对自己的亲生母亲有敌对情绪,那么长大了对谁还有爱心呢?没有爱的人,心理又怎么能健康呢?没有健康的心态又怎么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幸福的人生呢?我越想越害怕,再也无心思上班,于是,我就当机立断,辞去工作,做起了全职太太。
我每天除了做家务活外,其余时间都用在了孩子身上,孩子在家时,我陪着他做手工,学画画,试着讲各种各样的故事给他听,有时还教他背背唐詩、学学拼音、写写书法。那时他们幼儿园定时发给孩子们“青蛙报”,为了提高他的读报兴趣,我带着他参加了每期的中奖活动,还奖到了很多雀巢奶粉呢!学校老师发现我儿子语感能力和接受能力特强,就试着在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上培养他,让他参与一些表演、朗诵之类的节目。就这样,我们家校联系,因材施教,终于让我的孩子不但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且成了一个十足的阳光男孩,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那是的他真成了我们居住区附近的“小名人’’。
每当有人问起他:“你怎么各方面都这么好,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啊?”,此时他总是自豪地回答别人:“我用了’妈跟学’的学习法。”引得别人哈哈大笑,每每这时他就跟我特别亲热,我也因他而感到自豪,由衷地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
二、教师和家长要为幼儿创造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实践活动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关键。教师和家长不能仅仅在思想上重视,更主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行为的习惯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实践活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一个过程,他们在幼儿园和家里的日常生活、游戏、劳动等活动中进行着吃饭、睡眠、盥洗、与人交往等方面的技能,习惯的训练。教师和家长应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在实践生活中不断练习,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工作中我在与孩子交谈中,常常听到孩子们说:我想扫地,可妈妈说我扫不干净,我想洗手娟可妈妈说会把衣服弄湿;我想洗碗可妈妈说我会把碗打碎¼¼孩子有劳动的愿望,而成人没能给予他们实践的机会。不少孩子正是因为从小被人剥夺了实践锻炼的机会而一直未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的家长和教师因工作忙或过分溺爱孩子,包办代替孩子做他们那个年龄段应该学做的事件,使孩子形成了依赖心理。孩子离开父母和教师,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位新入园的五岁的幼儿在吃桔子时不知该如何剥皮,他说幼儿园的桔子和家里的桔子不一样。我问他哪儿不一样?他说家里的桔子是一瓣一瓣的,而幼儿园的桔子是园的。我把桔子皮剥开,让幼儿看桔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他惊奇地叫道:“教师,原来桔子不剥皮是园的,剥了皮里面是一瓣一瓣的”,接着,我又让他尝尝桔子的味道,他吃了后,笑着对我说桔子酸甜酸甜的,真好吃。可见这种孩子在家里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根本没有实践的机会。由此可见,不论教师或家长都应让幼儿参与实践锻炼,通过感官亲身体验。教师和家长给予鼓励和指导,使他们有自信、有参与实践锻炼的成功感。
三、教师和家长应为幼儿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榜样
我的一位同事有个三岁的孩子,见爸爸吃完饭不收拾碗筷,就说“爸爸是在吃米粉吗?”在孩子的潜意识中,认为爸爸吃完饭,碗一推就离开饭桌,就像在馆子里吃米粉一样。可见成人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好模仿,教师和父母是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家庭、幼儿园、学校是世界上重要的教育机构,家长和教师是主要的启蒙教育者。教师和父母对待社会、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会对幼儿产生深刻影响。古人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幼儿教师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愉快合作,就会有利于幼儿团结,友好等积极情感的培养;在家里父母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邻居、对来客热情有礼貌,孩子就会在耳濡目染中养成尊重、爱护别人的习惯。印度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作为教师和家长就应该在幼儿幼小的心里播种下良好行为的种子,定会在孩子身上收获到良好的习惯。
四、教师和家长要在幼儿与同伴合作交往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的行为除了从父母、教师等成人那儿学习模仿外,绝大多数是从同伴那儿学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善于与人合作的品质。学会合作,首先要有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行。教师和家长要多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鼓励他们相互交流、磋商、协商,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与人交往时应具有的良好品德。当幼儿之间发生了冲突,不要单一地训斥、哄吓幼儿,要鼓励他们学会谦让同伴,学会自己解决矛盾冲突。一次,学前班下午游戏活动时,有两个孩子为抢玩具发生了矛盾,我见了没有马上去训斥他们,而引导他们说:“你们谁是110?能处理这儿发生了什么事?两个孩子一听,急忙抢着对我说:“我是110,刚才我们抢玩具是不对的”。他们互相看了看,互相说着:“对不起,请原谅”。矛盾解决了,孩子们都很高兴。作为家长要多带孩子与同龄孩子在一起玩,鼓励孩子把自己心爱的玩具和别的东西拿出来与小伙伴共同分享。当自己的孩子与伙伴打架,要正确引导,千万不要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两下,生怕自己孩子吃亏。如此教育会使孩子养成不能与伙伴共享幸福快乐、平等相处、谦让合作等良好的品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当前就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成了家常便饭,而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更要从娃娃抓起,眼下如何抓起就成了人人头痛的事,有的家庭父母自己不以身作则,做出好榜样,却让孩子非要做了达到他们的要求,我熟悉的小孩中就有三家是这样的:父母收入都颇为丰厚,孩子也长得水灵灵,能说会道,可是一到了孩子的入园年龄,年轻的父母为了省事,就把孩子送到了全托学校,不闻不问了;周末回到家,也不问问孩子需要什么,想做什么,在学校习不习惯,而是跟着时代的步伐,凭着他们自己的主观判断,马不停蹄地带着孩子奔波于各种培训机构,完全不顾及孩子的生理需要和心理特点,硬逼着他们学这、学那。结果这三位孩子长大了,现在读初中了,成了什么样的人呢?一个成绩平平,仍旧要在父母的逼迫下才能免强完成作业,另外两个更可悲:他们的父母长得高挑俊俏,而他们却长得三短五粗,并且因长期吮吸父母抽出的二手烟,都患上了支气管炎和哮喘,一个月要发病一至两次,自卑和无奈在两张布满青春痘痘的脸上暴露无遗,更别谈什么成绩了。每当看到这两个孩子,我的心都会一揪,其实他们的父母只要稍加注意,结果就完全两样了。
其实前面我用在我儿子身上的那些方法,别的父母用了也不一定见效,因为每个孩子的天性和爱好都不一样,做家长的一定要花心思去从孩子的言谈举止中去捕捉、发现,因地制宜地设计出一套培养自己孩子的方案来,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和教师有目的、有方法地共同配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正确引导,灵活运用,定会结成丰硕的果实。为了更有效地实施自己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还要建立合理的行为期望,要学会用后果的学习来代替惩罚的选择,要教育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教师也要通过家园联系册、亲子桥、与家长面对面的亲子沙龙或家委会,以及开展形式多样的半日活动,公开教学内容等等多方面来教育、理解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让孩子们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