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阶段对幼儿来说是良好行为习惯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文明行为的重要场所。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园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
[关键词] 家园合作 培养 幼儿 行为习惯
幼儿生活卫生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进行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一种行为方式,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具有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后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目标与要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幸人的一生”,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揭示了培养良好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育其实就是培养习惯。”道出了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从小抓起,从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从老师用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早期教育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对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存在许多困惑,如:孩子太任性,不管对不对都要听他的;孩子睡觉时非要和妈妈一起睡:孩子在幼儿园吃饭很好,在家却非要妈妈喂不可。这些行为习惯上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幼儿良好“生活力”的养成。
我园是属于城市市中心的贵族幼儿园,全园430多名幼儿,其中独生子女占全园幼儿的26%,为了了解幼儿在园、在家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情况,我们在托、小、中、大四个实验班中抽取了盥洗,自理能力两项内容进行了问卷调研和实地观察,经问卷调研情况汇总分析发现:托、小、中、大班的幼儿在园、在家养成正确的生活卫生习惯比率存在差异,例如:大班幼儿自理能力比率出现在园高于在家23个百分点,小班幼儿盟洗比率出现在园高于在家11个百分点,说明幼儿在家和在园生活卫生习惯的表现不一致,幼儿在园生活卫生习惯养成比率高,在家生活卫生习惯养成比率低。从《钢要》要求来看,中大班幼儿应该逐步形成或养成一定的生活卫生习惯,托小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但从调查表中,反映出大部分幼儿达不到《纲要》的要求,需要成人的提示与帮助。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本着尊重、理解、平等、协商、自愿的原则,尝试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人们更多关注孩子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却往往不被重视。孰不知,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有深远的意义的。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文明行为的重要场所。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幼儿园里培养。因此,家庭与幼儿园一起努力来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幼儿园应主动充分调动家长这个幼儿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把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延传递到家庭中去,让家长成为教师的伙伴,这样就能够让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经验得到强化和巩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
我班曾有这样一个孩子,家里做家族生意的,父母非常忙碌,由保姆和爷爷奶奶带着,孩子平时跟父母接触得少,爷爷奶奶将他视为掌上明珠,生活大小一切包办,哪怕上了中班级依然要开着电视机,坐在沙发上由家里三个大人轮流喂饭,一顿饭下来需要一个半小时,餐桌上总是一条毛巾,孩子嘴巴脏了,手脏了,大人们会及时帮他擦干净,但小孩从来没有自己主动擦过毛巾。一次家访中,了解到此情况令我很吃惊,爷爷奶奶对孩子吃饭问题和发现同一个小区的同龄孩子也是出现类似情况,表示对现在的孩子很担忧。但令我安慰的是,这个小男孩在班上却很少出现这种情况,每次进餐时前他都会和小朋友一样先洗干净小手,排队取餐,虽然有时将饭粒掉在餐桌或者地上,动作也慢一点,但他会主动将饭粒捡起来,收拾干净。此后,我将孩子平时的良好表现进行拍照片,拍视频等发给爷爷奶奶和其父母,孩子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幼儿能表现好,能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并且坚持,在家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爷爷奶奶也相当配合,按照幼儿园的规则,并且开始对他有要求,规定用餐时间不允许看电视,规定用餐时间,刚开始孩子不太适应,不吃饭,发脾气等行为表示抗议,爷爷奶奶及时给老师电话,老师根据孩子的情况给予老人适当的方法,两个星期左右,孩子在家的表现变化比较大,孩子每天来幼儿园还会跟小朋友分享在家能做爷爷奶奶和阿姨的小帮手,是个小小男子汉。老人有时心里虽然觉得孩子还小,看到孩子在抗拒的过程中哭闹有点于心不忍,但看到孩子的进步心里却很感激老师,也很欣慰。
教师和家长要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的各种习惯的表现,对孩子暴露的恶习要严格要求,坚决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当孩子有良好表现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及时的加以鼓励、奖赏。日积月累,孩子的良好习惯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二、家合作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途径
(一)建立家园纽带及家园联系栏
家园联系表就像一副“望远镜”,既能看到孩子在园的表现,又能看到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其作用是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家长可与幼儿共同商量,从而设定相关要求。例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收拾玩具方面,礼仪方面等等。用标记来表现孩子的情况。杨逸的挑食情况很严重,以前在家总是这个不要吃,那个太难吃。有了家园联系表后,轩轩愿意尝试一些不爱吃的南瓜,从一口到两口,妈妈很欣慰,杨逸也很自豪。家园纽带是反映保教工作情况的一扇窗户,是老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专属通道,同时也是加强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并进行交流教育的园地,这样才能使双方共同对幼儿进行全方面的素质教育。另外,还可以通过“家园互动”、“家园纽带”等栏目让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相关知识,及幼儿在园内的表现,达到教育统一的目的。学年中,定期举行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进孩子们的活动中。同时,也让家长和幼儿都在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教育。这样家长也乐意将自己的要求和建议通过家园联系表传递给老师,从而实现在家园携手一起为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努力,搭建家园一体化教育的纽带。
(二)实行开放办学、开展亲子活动 幼儿园实行开放式办学,欢迎家长的来访,并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工作。
我园实行了半日开放日、父母课堂、家长助教、国际节日亲子活动等开放式活动,家长不仅和教师一起参与课堂,还可以更加清晰了解到孩子在园的各方面的情况,同时也让家长更加了解家园共育的实际意义。幼儿园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为了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欢迎家长来园学习、参观、访问;允许家长陪同孩子学习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我会自己叠被子”、“妈妈,请您歇一歇”等生活自理能力大比拼活动,加强了孩子们的生活技能培养的意识,教育幼儿要懂得关爱他人,从自己身边的一点一滴的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帮助爸妈做一些自己会做的事情,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丰富幼儿社会交往的知识经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在这个环境中更爱他人、更爱集体。
(三)注重个别化教育工作
由于不同家庭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同,教育方式不一,不同家庭幼儿都具有其独特的行为习惯和个性特点,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有的任性,有的不和群,有的生活不能自理这些幼儿实际情况为我们落实《规程》精神“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帮助我们围绕孩子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做好幼儿家长的工作。
1.重视“问题儿童”的教育。对于一些在行为习惯上有特殊问题的幼儿,我们深入细致的了解并分析其家庭情况及各种因素,耐心地做家长工作,帮助幼儿克服缺点,促进发展。对此,我们对“问题儿童”进行了走访,详细了解了他的家庭及周围环境对他的影响,并在幼儿园中对他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从而进行讨论分析,采取相应措施。
2.重视家长间的帮教。对于一些较典型的“疑难杂症”,我们还会介绍有丰富经验的家长进行“帮教”,并形成一种极具特色的家庭教育形式。“家长相互帮教,有利于取长补短,对孩子教育效果极为明显。
(四)充分利用榜样激励
由于幼儿对于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差,但是对家长的鼓励和表扬是非常敏感的。因此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幼儿的这种需求特点,尤其是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通过这种途径可以使幼儿将正确行为正面强化,进而使之固化下来,养成行为习惯。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要完成这一过程就必须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到自由化的阶段,反复训练才能逐步强化。行为巩固是指在对幼儿的行为实施常规的评比和检查的制度下,让幼儿具备在生活常规的约束下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如何才能对幼儿良好的行为进行巩固呢?可以以建立一面“红花墙”,孩子表现好时贴上一张小红花贴纸,让幼儿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以激励其他幼儿学习。此外,还可在班级中开展“小老师”的活动,半天或者一天安排一名小老师,尝试按组轮流,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当上“小老师”。让他们检查和评价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规表现,这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作用很大,能够有力地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
(五)言传身教,并持必以恒 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一父母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父母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他们。因此,家长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教育孩子,平时就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的成长需要大量的时间,教育的成败贵在坚持。培育孩子良好的习惯,需要时间,需要原则,更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恒。时松时紧的迁就结果只能是推波助澜,对孩子好习惯的养成百害而无一利。同时,在幼儿园日常行为习惯的教育中,教师也要持之以恒,对幼儿及时进行提醒引导,使之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
三、结束语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需要多形式、多角度展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一定的反复性、持久性,这种反复有时会表现在家中,有时会表现在园中。所以,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应根据幼儿实际发展情况,不断调整方法和形式,以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家园合作的好坏与家园合作的途径、方法息息相关,家长和教师共同协商制定家园合作的途径将使家园合作更加顺利地开展。家园合作一方面要不影响家长的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上更加的便捷,在制定家园合作的途径和方法时,也要根据幼儿家庭情况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林秀如.家园互动的途径研究新课程(教研),2011,(08).
2、冯国荣.初探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意义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3、毛晓红.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叶考试周刊,
4、蒋静。家园沟通的三点措施.早期教育(教师版),2009,(09).
5、《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6、《儿童问题咨询与教育对策讲义》网络教育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