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很多习惯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养成的。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特定的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为敏感。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孩子树立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幼儿文明习惯与良好行为的重要场所。想要孩子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光靠幼儿园和教师一方面的努力是往往不够的,所以,必须提高家长的认识,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意义?
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人们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每个人都有着“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思想潮流,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幼儿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却往往忽视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而孩子树立了好的习惯以后,不仅会有利于自身的身体健康发育,还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场所就是幼儿园以及家庭,在幼儿园里教师就起着引导指向作用,把教育贯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另一方面,其实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在家庭里父母有着模范带头的榜样作用。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若放任不管自己的孩子,孩子一旦养成恶习,学校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家园合力,共育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是必须落实的工作。
二、什么是行为习惯?学前教育阶段幼儿最易出现的恶习有哪些?
行为习惯包括许多的内容,如礼仪教育、生活卫生习惯教育、劳动教育、爱惜物品,生活自理能力等等……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又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自己事情自己做、早睡早起、早晚刷牙饭后漱口、见人有礼貌、热爱劳动、爱护和收拾整理自己的玩具。现在隔代亲现象严重,很多的孩子成为家庭里 的“小公主”“小皇帝”由于溺爱,直接导致孩子出现,任性自私,无理取闹,这就验证了为什么有的家长总说: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懂事有礼貌,我家孩子烂泥扶不上墙!到幼儿园见到老师同学,只会闷头不说话,招呼也不打,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差,与同伴经常因为玩具或者其他东西大打出手。这就要求家长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去做,做事快速,不拖拉。用正确的方法教给孩子自己穿脱衣物,自己整理玩具、用具、图书等等,拒绝“包办代替”。
三.家园携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发挥自身积极主动性。另外教师还要学会灵活、艺术的与家长进行交谈,重视日常家长沟通工作,使家长对其产生信任感。
家长应树立正确幼儿教育观念,支持理解幼儿教师工作,做孩子的支持鼓励者,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工作,及时传播正能量。家长和教师是一对矛盾综合体,两者目标相同,都是为了孩子,可由于两者自身所处的角度立场不一样,这就要求家园双方建立联系制度,在必要情况下及时沟通,互帮互助。
教师充分发挥班级家庭委员会作用,班级委员会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引领带头作用,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更紧密实效。班级家庭委员为家长分发调查报告,调查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与疑难问题。利用家长会来选出家长最迫切想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法与对策。
充分利用家园环境让孩子承担一些简单的劳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以及个人义务责任感。除了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外,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里也要贯彻下去,比如:早晨可以让第一个来幼儿园的孩子帮忙摆放水杯,请孩子轮流来帮老师收拾餐桌 ,摆放桌椅,午休时间也可以让孩子来轮流做午休检查员,提醒幼儿放学回家把自己的凳子放到桌子上,摆放整齐,慢慢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孩子能够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自己洗袜子,洗手绢,叠衣服,刷牙,系鞋带等等。还可以让孩子的爸爸妈妈来充当“习惯礼仪老师”的角色,把家长请进课堂,不仅能够让家长更进一步体会到幼儿园教师一日的辛苦,还能够增进孩子和父母的亲子关系,岂不两全其美!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入小学打下基础。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方面比较稳定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比如能够专心致志的上课,能够认真的遵守班级常规纪律,积极参与学校各项组织活动等,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幼儿园的孩子 在课堂常规上就会容易出现两个问题:部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喜欢想一些或者做一些与课堂上无关的事情,活动中自由散漫,随意离开座位走动,并且倾听习惯差,不能安静的倾听别人说话,总是抢着自己说,喜欢插嘴。还有一个问题是,一些孩子在举手发言方面比较被动,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教师需要更好的设计教学活动,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游戏课堂”来吸引孩子兴趣以及注意力。
另外好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孩子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家长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在孩子,吃饭,看电视,玩玩具的时候对孩子及时提醒,纠正不良习惯。
家园共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
制定家园联系表。
家园联系表是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既能看到孩子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又能让幼儿教师了解到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两方面合力,积极鼓励幼儿树立良好行为习惯。
打开大门办教育,幼儿园应积极开展亲子活动。
欢迎家长来访幼儿园,并积极参与幼儿园工作。幼儿园鼓励家长来园学习,参观,允许家长陪同孩子学习等等。并与社区资源相结合,多方面整合利用。
(三)定期召开家长会,多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
有针对性的帮助家长解决教育孩子中的疑难问题。有助于在家长心中树立信任感,家长会是教师和家长沟通的必要且有效途径之一。
(四)对个别“问题儿童”教育工作的重视。
重视“问题儿童”的教育,对于一些在行为习惯上有着特殊问题的幼儿,进行个案研究,深入了解特殊问题起因分析其家庭情况以及各种因素,及时与其家长做好沟通,帮助幼儿克服自身缺点,促进其健康发展。
教师应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以身作则。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时刻谨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行为。在幼儿期,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会在不经意之间模仿身边的人,所以教师平时就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多传播正能量,这样才能潜移默化的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发展。
培养幼儿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
有的家长经常在假期结束后跟老师反映,老师终于开学了!我都快疯了,我的孩子为什么一点都不听话。翻脸比翻书还快,每次犯了错误,说他几句就开始躺地上撒泼打滚摔东西,总是说自己也不想,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出现那么极端化的表现呢?问题就出在,孩子年龄小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差,所以家园双方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不要忘记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在不断的调查与研究中,发现家园合作的好与坏与家园合作的方法途径密切相关,家园双方互助互利,共同协商合作方法使得家园携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更加顺利展开,作为一名老师,我深深的知道,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不仅是家长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教育的重点,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只有家园共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以及行为习惯发展。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