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是自然形成的行为,幼儿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致关重要的。习惯的养成就像播种应该及时一样,也有一个最佳时期。
每个人都有自己多方面的习惯,习惯有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之分,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人的习惯是不同的,所有的习惯都是后天养成的,是不可改变的品质,如何正确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对孩子教育的原则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家长要学会尊重幼儿。良好的教育是建立在家庭的基础上的,没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后期在努力也是徒然,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家长不要一味地期望孩子去实现自己当初未能实现的愿望,弥补自己的遗憾,从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家长要关注幼儿的生活,让其在自己的兴趣上自然,规律的发展。促进孩子的智力开发。然而不少家长为了孩子有很多的烦恼,原因在于早期的家长并没有注视孩子的习惯培养。
幼儿是独立的、有意识的、有思想的个体,应该得到家长的尊重与平等对待。尊重幼儿才是父母最深刻的爱。从日常习惯抓起,调动孩子的积极,主动性。
重视孩子的“第一次”,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我们应抓住孩子的关键时期,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培养。不会留有遗憾。
2、鼓励孩子的适当性
目前广大教师都认识到赏识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赏识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鼓励孩子的好处
在孩子面对学习,相处和学校生活时,孩子因为刚接触陌生的事物时,难免会身心恐惧,彷徨,然而通过家长的鼓励,给孩子传达对他的信任,家长的信任是孩子克服困难的能量。
孩子不管在任何时候都有做不了的事情
当孩子勉强做到和做错的时候家长应该给孩子跟多的办法,告知做错并不是他自己的问题。从失败中不断地努力,有更大的勇气去挑战心得事物。
3、鼓励的方法
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成人不断的激励和表扬。然而很多家长都是用情绪来表达批评和赞美,我们不仅仅需要情绪来表达,同时我们要在孩子的亮点加以说明,让孩子自己总结经验,他会被不断你的强化
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但凡是孩子的好习惯可以以示鼓励,促进起行为规范。
当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方式时,作为家长应适时、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感,从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如果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可以适当采取一点儿惩罚措施,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习惯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习惯。 鼓励和表扬应该适时适度,这样才能达到鼓励和表扬的预期目的。赏识教育不是一味的鼓励,挫折教育更不是一味的批评,没有了规则,就没有了教育的尺度,教育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有可能悖其道而行之。教育如同栽花,没有规律地浇水、松土只能让花朵枯萎,而按照生长、有规律的抚育则会鲜花茂盛。因此,家长十分有必要放下家长的架子,抛弃家长式作风,成为孩子的朋友,让沟通成为一种习惯。
4、家长榜样的力量
成就孩子的不是学校,而是父母,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从孩童开始,除去学校,孩子接触最多的是父母,父母的行为常常影响着孩子,同样父母的价值观和性格直接决定了孩子的人生。
幼儿时期是孩子最重要的时期,在这时期外界各种的教育都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然而决定这些好坏将来自于父母的标准。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由于他们的认知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所以从模仿开始,我们要以身作则,给孩子起带头作用。正面引导是十分重要的。
5、要有坚决的态度
做为父母爱孩子是我们的天性,但是有意识的爱孩子,是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在孩子面前,家长做任何事都必须要有坚决的态度,家长的态度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所以家长的任何一件事上必须态度前后一致。
6、注意说话方式
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所以父母的举止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如今的我们让自己额的情绪所左右,有时开开小玩笑,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并没有好坏之分,所以和孩子说话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不论是家长还是身为老师的我们。我们所有人的言行举止都将影响着孩子,对孩子说话一定要慎重,同时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更好的培养孩子。
二、运用良好的教育方法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不但要和家长,学校坚持基本原则外,我们还要用比家庭教育更明确,更系统化的专业方法,耐心的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1 、明确目标,进行系统化的教育
想要进行系统化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特点,制定相对应的方法。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进行,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个孩子必备的。我们要从孩子的衣、食、住、行和与人交往有规定的行为标准。
2、家园合作,培养良好习惯
家园合作,对我们的工作有非常大的作用。随着对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作用认识的提高,家园共育的思想逐渐被理论界和实践界所认可,家园合作更加彰显其重要性。我们要加强和家庭的沟通交流,在教育上达成合作支持的共识,而身为幼教的我们有比家长更专业的见解,能为家长提供不一样的技术指导,共同进步。
幼儿的主要生活在幼儿园和家,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起家园的桥梁。事实上,教师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是有限制的,家长会参与更多教育,家长可以分享更多的教育理念,同样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幼儿更多的信息,给予孩子更多的培养。
三、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作为父母或是教师的我们,必须在孩子的习惯上下非常大的功夫,从以下几点坐起。
生活有规律
按时作息,讲究卫生,卫生习惯不好,直接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同时还要注意对孩子进行讲好公共卫生的教育,让孩子养成不随手扔垃圾的习惯。家长要保持和孩子的一致性,久而久之孩子会独立的完成生活规律。
自己做
不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家长和教师都不要替孩子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当孩子在生活中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养成主动做一些家务劳动的生活习惯时,孩子的独力意识与自我责任感就已增强了很多。
(3)待人礼貌
礼貌待人,表面上是尊重别人,让他人受益,但反过来其实是体现自己高尚道德品质,同时也在生活中自己受益。
四、总结概述。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对人要相互尊重,说话行为要谦和,礼貌,不论在大事小事上必须守承诺,说道做到,不反悔,不可以临阵脱逃,如若办不到必须说明,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随便打发脾气。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教孩子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父母都明白,教育孩子是需要良好的方法的,然而这一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所以要对孩子有明确的行为规范,作为家长和教师的我们都要注重自身,适时的榜样教育,让孩子对习惯产生好感,自觉行动。坚持不懈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在对于教育孩子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必须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必须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