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学生自我评价备受关注。学生自我评价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本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评价理论,使得学生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有利于其正确认识自己,有利于其个性的发展。
本论文从以下几个因素进行分析:其一,学生因素,如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和经验、缺乏主动性;其二,教师因素,如对学生自我评不够重视、教师对学生自我评价的指导不够、教师对学生自我评价理论的缺乏;最后,家庭因素,父母教育水平和家庭人际氛围。 当代学生在生活中自我评价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对于思想上存在偏差的学生,所以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本篇论文根据调查分析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自我评价是以自身为客体进行的评价活动,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对于缺乏经验的学生来说,在自我评价的时候会存在一些偏差甚至错误,本文针对学生在自我评价中的波动性和个体性问题以及原因展开分析,以帮助学生能更好的进行自我定位。
马克思指出,从前一些唯物主义的错误主要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没有把他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没有把他们放到实践中去理解。而正确的自我评价是能够充分的认识自己,能够正确反映自己的个性以及能力。
所谓自我管理,是指受教育者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和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管理。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既能提高学业水平,又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然而,学生自我管理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 受制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因此,研究学生自我管理的心理问题对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自我因素。
(1)在生活上面表现为:自制力差、贪玩、惰性、找不出合适的学习方法、无法安心学习、学习效率低,学业成绩不理想,使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通过调查显示现在的学生尤其是青少年存在的问题尤为严重,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杜绝他们逆反心理的发生,引导青少年更好的发展,在生活上更好的挖掘自己的潜力,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年龄因素的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会慢慢发生改变。自我评价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比较而存在,评价的出发点的结论经常是注重表象而非实质,当然,这与学生的年龄和成长阅历有关。
(3)学生对自我评价缺乏主动性,积极度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际情况,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原因。
教师因素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影响
教师因素:
(1)对学生自我评价不够重视,没有锻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评价。
(2)教师对学生自我评价不够重视,没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
(3)教师对学生自我评价缺乏理论性的指导,教师自身缺乏自我评价的理论基础。
学生在协调自身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
(1)师生关系紧张产生的对抗和压抑心理。主要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初中生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关系不融洽出现的孤独和茫然心理。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亲子关系不和谐导致的孤僻、专横心理。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初中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4)父母教育水平及教育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自我评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确的引导孩子及时合理的进行自我评价非常重要。其次,家庭人际氛围对学生最初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青春期期间学生的心理变化对自我评价产生的影响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初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初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性心理。分不清友谊与爱情的界线,缺乏青春期心理和生理保健知识,对 异性充满好奇和神秘感。
五、根据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的原因,找出其解决方案,以帮助学生能更好的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波动性特点。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价实际上就是用理想自我衡量现实自我的过程,通过对二者的比较作出对现实自我的肯定或否定判断,通常会出现自我评价偏高、自我评价偏低自我评价模糊三种情况。自我评价偏高的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容易从积极的方面看待自己,肯定自己,自我期望值比较高,容易造成行动目标力不能及。自我评价偏低的学生自我期望值过低,缺乏对现实自我的自信,怀疑对自己的能力,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实自我的潜力和才能,在学习、生活、社交上难以取得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会引起严重的情感挫伤和内心冲突,导致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受阻甚至形成恶性循环。“自我评价比较模糊”的学生一想到自己的优点时候可能会沾沾自喜,忘乎所以,极度肯定现实自我;一想到自己的缺点时又会萎靡不振,颓废沮丧,极度否定现实自我,容易陷入自我评价紊乱,难以将主体和客体属性辩证统合。自我评价紊乱在学生中间是相当常见的,容易导致学生整个心理状态的紊乱,如情绪波动、行为怪异等,严重影响自我统合的完成。
呈现个体性特点。弗莱德·多迈尔认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占有性个体主义是片面的、狭隘的、走极端的主体性表现之一。在人类的主体意识空前觉醒的现时代,人的主体意识越强,越是追求自己的主体性,就越是容易陷于个体性的困惑之中从个体出发而忽视社会。具有强烈主体意识的大学生容易从个体出发忽视社会,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强调评价标准的个体化。如果学生脱离社会价值规范单单从个体出发设定标准,那么就变成了“我就是标准”,会使自我评价标准失去普遍性的规范作用,会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呈现个体性特点。
所以,在学生成长期间,正确引导其发展,让其养成正确自我评价,对于其自身发展也是有极大的好处的,我们现在应该很好的为其发展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