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用药复杂,且患者一般年龄偏大,因此药物的不良反应更是关注的重点之一。如一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发现血糖偏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给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后患者出现腹泻,考虑为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给予黄连素等药物治疗,患者未再出现腹泻。此过程中因患者尚可耐受,一直未停药,同时监测其可能引起的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乳酸酸中毒等不良反应。
4.6 相互作用
对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医生往往较易忽视,因此临床药师更应重点关注。应从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互作用两方面考虑,尤其应注意对通过影响肝药酶代谢引起相互作用,因为脑梗死患者药物治疗中常涉及的华法林、他汀类、钙离子拮抗剂、巴比妥类镇静药、抗抑郁药、大环内酯类药物等均是肝药酶的底物或诱导剂、抑制剂。如因房颤导致心源性脑梗死的患者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同时,又因脑梗死后抑郁状态而使用氟西汀治疗,由于氟西汀作为CYP3A4抑制剂能抑制华法林的代谢而使其血药浓度升高,可能导致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率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不易调整至合适范围,同时,有可能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应考虑换用其他抗抑郁药物。
4.7 患者依从性
应全面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过敏史及生活习惯,及时询问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解决患者的治疗问题,提高患者依从性。如有哮喘病史的脑梗死患者,若需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进行治疗,应谨慎使用阿司匹林,需防止阿司匹林对哮喘的诱发。若患者无法耐受阿司匹林,可换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提高患者依从性。
5结语
临床药师参与到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发现药物治疗问题,评估药物治疗结果,制定药学监护计划,是对“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团队的有力补充。对患者实施药学监护的模式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临床药师需要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和完善临床药学监护的模式。同时,临床药师应加强临床和药物治疗学知识的学习,与医生、护士和患者多进行交流,真正融入到临床治疗团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永庆,王勤周,李大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469.
[2] 陈军,孙恒芳,张旭东. 急性脑梗死与活化血小板因子相关性的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2007,23(3):26.
[3]王新德.老年人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血压控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4),25960.
[4]卢晓航,黄晓新.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J].中华全科医学,2010,8(2);175-176
[5]山晓瑞.甘露醇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9);52-53
脑梗死患者的药学监护模式探讨 (2)(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