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预防指导:当气温骤变,气压、温度明显变化时,由于中老年人特别是体弱多病者,多半不适应而患病,尤其是严寒和盛夏时老年人适应能力差,免疫能力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比平时高,所以要特别小心。患者应讲究精神心理卫生,许多脑梗死的发作,都与情绪激动有关。及时注意脑血管病的先兆,如突发的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软弱乏力,嘴歪,流口水;突然感到眩晕,摇晃不定;短暂的意识不清或嗜睡等。
(4)观察疗效: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积极对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以评估治疗效果的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对脑梗死患者,需要关注患者神经功能的变化,如瘫痪肢体的肌力变化和共济运动情况等运动系统功能,肢体感觉变化,反射情况等;脑组织CT、MRI等影像学改变,以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此外还应关注患者每日的体温、血压变化;实验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电解质,肝功能,凝血功能,以评价高血压、高血糖等并发症的治疗状况。例如,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需每日监测血压变化;对于应用降压药的患者,应注意在脑梗死急性期,降压需平缓。通过分析目前患者血压控制是否良好,并结合患者正在使用的药物治疗,考虑是否需要降压药或需调整剂量和种类。
(5)发现不良反应:药师平常应认真询问患者用药后的变化,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对于患者新出现的临床症状,应分析是否为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并进行适当处理。以减轻或消除不良反应的危害。如有些脑梗死治疗药物可能会引起电解质紊乱,如甘露醇,速尿,ACEI等,应监测患者电解质变化,如血钾、血钠水平等,以及出入量和心、肾功能等情况;对于存在电解质紊乱的患者,相应给予补液、补钾等治疗,如有必要,还需要对相应药物减量或停药。其他需关注的不良反应还有抗血小板药、溶栓药等引起的出血风险,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常见的不良反应,甘露醇的肾损害等。
3脑梗死药物治疗应重点关注问题
(1)疗程:疗程的长短取决于病情和治疗目标,急性重症病人疗程较短,慢性病人的疗程较长。如需静脉输入的中药,疗程一般两周为宜,若效果不佳应及时换药,过长的疗程无益于治疗,反而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其他如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的使用疗程为14天,抗生素疗程一般为感染控制后3天等,都需注意药物使用的时间,及时停药。而像抗血小板药、降压药、降脂药等慢性病用药均需长期服用。
(2)药物选择和联合:脑梗死药物治疗中存在许多涉及药物选择和联合用药的问题,如对于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目前指南推荐在脑梗死急性期应尽早应用阿司匹林,而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并未被推荐,因此在急性期应选择阿司匹林,但对于复发风险大的高危患者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患者,可考虑加用氯吡格雷。其他脑梗死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抗抑郁药、肠内营养制剂等都应关注药物的选择,以及合并用药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不良反应:脑梗死用药复杂,且患者一般年龄偏大,因此药物的不良反应更是关注的重点之一。如一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发现血糖偏高,诊断为2型他糖尿病,给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后患者出现腹泻,考虑为二甲双胍缓的不良反应,给予黄连素等药物治疗,患者未再出现腹泻。此过程中因患者尚可耐受,一直未停药,同时监测其可能引起的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乳酸酸中毒等不良反应。
(4)剂量:脑梗死治疗中需注意药物有甘露醇、阿司匹林、降压药等。如对于甘露醇的剂量,需根据脑梗死患者颅内压状况和肾功能等个体情况,选择适当剂量。各个指南中推荐的剂量不同,如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推荐125~250
ml/6~8h,范围较大,并不能很好指导临床使用。临床中目前对于其具体的用法用量也尚存在争议,但多数认为小剂量(125ml)优于大剂量(250ml),因为两者治疗效果相当,但小剂量时水、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较低。
(5)剂型和给药途径:治疗脑梗死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如溶栓药的使用、阿司匹林的肠溶片、水溶片等不同剂型、硝苯地平等降压药的控、缓释片和普通片等。如溶栓药物rt-PA的使用,指南中推荐,应先在1min中内静脉推注总剂量的10%,其余剂量连续静脉滴入,60min滴完,此加速给药的方法经实验证明具有较高的再通过率和较少的出血等副作用发生率,因此不宜采用全部静脉滴入等其他的给药方法和给药途径。
(6)患者依从性:应全面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过敏史及生活习惯,及时询问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解决患者的治疗问题,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如有哮喘病史的脑梗死患者,若需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进行治疗,应谨慎使用阿司匹林,需防止阿司匹林对哮喘的诱发。若患者无法耐受阿司匹林,可换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提高患者依从性。
(7)相互作用:对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医生往往较易忽视,因此临床药师更应重点关注。应从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互作用两方面考虑,尤其应注意对通过影响肝药酶代谢引起相互作用,因为脑梗死患者药物治疗中常涉及的华发林、他汀类、钙离子拮抗剂、苯巴比妥镇静药、抗抑郁药、大环内酯类药物等均是肝药酶的底物或诱导剂、抑郁剂。如因房颤导致心源性脑梗死的患者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同时,又因脑梗死后抑郁状态而使用氟西汀治疗,由于氟西汀作为CYP3A4抑制剂能抑制华法林的代谢而使其血药浓度升高,可能导致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率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不易调整至合适范围,同时,有可能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应考虑换用其他抗抑郁药物。
5结语
临床药师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水平,应积累更多的临床实践经验,不断探索和完善临床药学监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药学服务,提高用药效果,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同时临床药师、医生、护士和患者多进行交流,真正融入到临床治疗团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老年人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3, 52(1):76-86.
[2]黄祥,许景峰,李勇.临床药师面对病人服务的探讨[J].中国医药,2012,15(8):52-55
[3]陈军,孙恒芳,张旭东.急性脑梗塞与活化血小板因子相关的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2007,23(3):26.
脑梗死患者的药学监护模式探讨 (3)(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