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的药学监护模式探讨
4.3 给予患者教育指导
针对患者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积极进行二级预防,强化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包括患者吸烟、饮酒、饮食和体育锻炼等生活习惯,以及糖尿病、高血压、房颤、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的非药物和药物治疗,对患者进行教育。其次还需向患者解释其服用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强调药物治疗对患者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一位有家族性高血压的中年男性,因脑梗死导致左侧肢体活动障碍,经治疗后好转,在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如告诫患者应戒烟、限酒,饮食中应减少食盐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和低脂乳制品,加强体育锻炼。提醒患者应坚持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卒中复发,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控制血压,并经常测量血压;同时告知患者阿司匹林可能有胃肠道刺激和出血风险,硝苯地平可能引起头痛和踝部水肿。[3]
4 .4 注意脑梗死的药物治疗
.1 药物选择和联合
脑梗死药物治疗中存在许多涉及药物选择和联合用药的问题,如对于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目前指南推荐在脑梗死急性期应尽早应用阿司匹林,而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并未被推荐,因此在急性期应选择阿司匹林,但对于复发风险大的高危患者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患者,也可考虑加用氯吡格雷。[2]其他脑梗死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抗抑郁药、肠内营养制剂等都应注意药物的选择,以及合并用药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 剂量
脑梗死治疗中需注意剂量的药物有甘露醇、阿司匹林、降压药等。如对于甘露醇的剂量,需根据脑梗死患者颅内压状况和肾功能等个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剂量。各个指南中推荐的剂量不同,如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推荐125-250ml/6-8h,范围较大,并不能很好指导临床使用。临床中目前对于其具体的用法用量也尚存争议,但多数认为小剂量(125ml)优于大剂量(250ml),因为两者治疗效果相当,但小剂量时水、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较低。
3 剂型和给药途径
治疗脑梗死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如溶栓药的使用、阿司匹林的肠溶片、水溶片等不同剂型、硝苯地平等降压药的控、缓释片和普通片等。
疗程的长短取决于病情和治疗目标,急性重症病人疗程较短,慢性病人的疗程较长。如需静脉输入的中药,疗程一般两周为宜,若效果不佳应及时换药,过长的疗程无益于治疗,反而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其他如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的使用疗程为14天,抗生素疗程一般为感染控制后3天等,都需注意药物使用的时间,及时停药。而像抗血小板药、降压药、降脂药等慢性病用药均需长期服用。
4 不良反应
脑梗死用药复杂,且患者一般年龄偏大,因此药物的不良反应更是关注的重点之一。如一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发现血糖偏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给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后患者出现腹泻,考虑为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给予黄连素等药物治疗,患者未再出现腹泻。此过程中因患者尚可耐受,一直未停药,同时监测其可能引起的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乳酸酸中毒等不良反应。
5 相互作用
对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医生往往较易忽视,因此临床药师更应重点关注。应从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互作用两方面考虑,尤其应注意对通过影响肝药酶代谢引起相互作用,因为脑梗死患者药物治疗中常涉及的华法林、他汀类、钙离子拮抗剂、巴比妥类镇静药、抗抑郁药、大环内酯类药物等均是肝药酶的底物或诱导剂、抑制剂。
4.5 患者依从性
应全面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过敏史及生活习惯,及时询问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解决患者的治疗问题,提高患者依从性。如有哮喘病史的脑梗死患者,若需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进行治疗,应谨慎使用阿司匹林,需防止阿司匹林对哮喘的诱发。若患者无法耐受阿司匹林,可换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提高患者依从性。
1] 何小群,1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药学监护{J} 中国药学,2011,23(10)
[2] 王长海,李欣,王硕达,曲鹏,高琦,老年脑梗死患者B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学,2009,5(12):51-52
[3]李静,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7(12):34-35
[4] 张明园主编,精神科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16-421,442-443
[5] 杨放如,躯体疾病与抑郁障碍{J},中国医刊,2005,40(11):51-53,
脑梗死患者的药学监护模式探讨 (5)(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