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从性,使用缓释控释制剂可大大地延长服用药物的时间,可有效避免患者忘记服用药物而导致的血药浓度的大幅波动变化影响药物的效果。对作用时间短的药物尤为重要。
1.2减少药物浓度的波动,保持平稳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提高药物的安全性,话是药物控释药物能够在吸收位点提供稳定的药物浓度,吸收后需要浓度维持在允许的治疗范围内。对于一些药物最低有效量与最低中毒量很近的药物药物的控释缓释技术显得十分的重要。
1.3药物释放缓慢,减少人体对药物的对抗作用,增强药物的有效性:药物在口服之后会释放出有效成分,吸收也较为平稳,使血药浓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是药物的药效水平维持在最高水平,更好地治疗疾病。[2]
1.4降低药物的胃肠道反应:普通的药物制剂服用后在胃肠道中迅速崩解,可对肠道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尤其是酸性碱性药物,会造成患者的胃黏膜的损伤,若制成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即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3缓控释制剂分类
3.1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即指经口服延缓、控制药物释放或吸收的一类药物制剂。口服缓控
释制剂的发展重点为每日给药一次,适于制备成缓控释制剂的药物范围广泛,而且随着现代制剂技术的发展和临床的需要,一些传统观念上认为不适于制备成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如抗生素类、成瘾性药物和半衰期很短或很长的药物,也被制成缓释或控释制剂[4]。
3.2口服缓控释
制剂大致分为定速、定位、定时三种释药类型。
定速释放技术
定速释放技术是指制剂以一定速率在体内释放药物,基本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规律,口服后在一定时间内能使药物释放和吸收速率保持恒定[5],而与本身的代谢速率相关。定速释放可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情况,保持较长的药用时间,减少了服药次数。可借助于改变片剂的几何形状来控制药物的释放,如双凹形带孔包衣片、迭层扩散骨架片、环形骨架片等。定速释放制剂系制剂以一定速率在体内释放药物。该速率与体内药物的吸收速率可能有一定相关性, 但并不一定与之相等[6]。
定时释放技术
定时释药可根据患者胃肠吸收的特点和病情的最佳治疗时间释放需要量的药物,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7]。定时释放又称为脉冲释放,即根据生物时间节律特点释放需要量的药物。针对某些疾病容易在特定时间发作的特点,研究在服药后可在特定时间释药的制剂,如通过调节聚合物材料的溶蚀速度可在预定时间释药,释药的时间根据药物时辰动力学研究结果确定。
定位释放技术
定位释放可增加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从而可增加局部治疗的作用。服药后药物在口腔或胃肠道需要的部位滞留较长的时间,并释放出一定量的药量,增加了特定部位对药物的吸收[8],以达到增加局部治疗的作用。此技术可利用一些比重小于水且具有高黏性的材料,也可使制剂在胃内滞留一定时间并定速释放。胃内滞留系统有:胃内膨胀系统、胃漂浮系统、生物粘附系统等[9]。小肠定位给药系统(如肠溶制剂)只有在小肠时才会释放药物,可减少药物在胃内的降解,也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10],同时提高了药物的治疗效果。
3.2粘膜给药系统
粘膜给药系统主要是指使用合适载体将药物与腔道粘膜表面紧密接触,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一类制剂。它包括口腔粘膜给药、鼻腔粘膜给药、眼部粘膜给药、肺部粘膜给药、直肠粘膜给药、阴道子宫粘膜给药等。口腔粘膜给药系统,颊部血管丰富,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快速起效、可避免首过作用,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可用于局部治疗和发挥全身作用。鼻腔粘膜给药系统药物由鼻腔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吸收快,并可避免首过作用,提高大分子和生物技术类药物的吸收是鼻腔吸收研究的主要方向。眼部粘膜给药系统解决常规滴眼剂药物流失大、给药频繁、生物利用度低、眼后段疾病给药困难等缺点,可用于局部治疗和发挥全身作用。肺部粘膜给药系统吸收面积大,起效快,可避免肝脏首过作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直肠粘膜给药系统酶活性低,p H 近中性,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避免药物首过作用,发挥药效快,可用于局部治疗和发挥全身作 用,减少用药剂量和药物毒副作用。阴道子宫粘膜给药系统可发挥局部治疗作用,使给药剂量减少,副作用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