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由于建筑生产呈现大型化和快速化发展的趋势,这使得建筑工业化成为必然。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提出过建筑工业化的概念,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欠缺,对这一概念的认识还很片面。经过这么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总结,对建筑工业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现阶段普遍认为建筑工业化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标志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施工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
我国发展建筑工业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工业化建筑必将成为我国未来的建筑发展的体系。和传统的建筑体系相比,工业化建筑采用构配件定型生产的装配施工方式,按照统一标准定型设计,在工厂内成批生产各种构件,然后运到工地,在现场以机械化的方法装配而成的建筑。
本文主要对现阶段工业化建筑中使用到较多的预制混凝土结构的特点进行了概括总结描述,并分析了我国预制混凝土体系发展缓慢的限制原因,一并研究总结了混凝土结构体系的研究进展及我国在此体系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综合近期我国有关的研究文献来看,预制混凝土技术可以说是现代工业化的建筑生产方式。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大体上的表现方式为在预制工厂生产预制构件,而后预制构件运送到工地上进行现场安装。目前,我国国内只有一部分地区采用预制楼板,建筑主要结构体系仍采用现浇。大部分地区,基本全为混凝土现浇结构。总体来说,我国的预制混凝土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对预制结构的抗震性能不够信任;另一方面是由于预制混凝土结构尚未形成标准化、产业化,难以进行有效推广使用。
(二)国外研究现状
建筑工业化起始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欧美国家,相比较来说建筑工业化在我国起步较晚。据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周福霖在中建一局主办的绿色建造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中国建筑工业化程度仅为3%-5%,而欧美建筑工业化达75%,瑞典更是高达80%日本也能达到70%。这意味着中国的建筑工业化程度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相差超过10倍。
20世纪初,欧洲兴起新建筑运动,采用标准构件,实行工厂预制、现场机械装配,为建筑转向大工业生产方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到20世纪20~30年代,建筑工业化的理论初步形成,并在一些主要的工业发达国家相继试行。二战后,西欧一些国家推行了建筑工业化,并取得了成效;其后,迅速传播到东欧、苏联、美国和日本。60年代,不少国家出现了建筑工业化高潮,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起步。法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行建筑工业化的国家之一。从50年代到70年代走过了一条以全装配式大板和工具式模板现浇工艺为标志的建筑工业化道路,有人把它称为“第一代建筑工业化”。到70年代,为适应建筑市场的需求,向以发展通用构配件制品和设备为特征的“第二代建筑工业化”过渡。为发展建筑通用体系,法国于1977年成立构件建筑协会(ACC),作为推动第二代建筑工业化的调研和协调中心。1978年该协会制订尺寸协调规则。同年,住房部提出以推广“构造体系”作为向通用建筑体系过渡的一种手段。
1891年巴黎公司Ed. coignet在Biarritz的俱乐部建筑中率先使用了预制混凝土梁。20世纪初,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开始建造由预制混凝土构件组成的结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战争的破坏,急需建造大量建筑物,促使预制混凝土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建设工期短、产品质量高,并能节约大量劳动力等优点长期处于发展和应用阶段在工程领域中发挥着较大的怍用。此类案例提示我们在西方国家预制混泥土结构已经得到成功的运用。
二、论文提纲
一预制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和效益
(一)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技术优势
1 工厂化生产构件,质量效率提高
2 建设速度加快,效率提升
3 建筑自重减轻,抗震性能提高
(二)预制混凝土结构技术所产生的经济优势
1 使用材料,人工少,投资成本降低,投资回收加快
2 建设速度加快,对周边影响时效缩短
(三)预制混凝土技术所产生的环境效益
1 使用材料减少可缩小对环境的污染
2 构件工厂化生产,有利于周边环境保护,减少施工扰民
二预制混凝土结构在我国的发展
(一)我国预制混凝土结构的应用现状
1 我国预制混凝土结构应用现状
2 阻碍我国预制混凝土结构发展的因素
(二)我国对新型预制混凝土结构的研究与应用
三预制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业化中发展的可行性
(一)建筑工业化成长需要预制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化
(二)如何应对预制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建筑工业化中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预制混凝土结构在中国建筑工业化中发展的可行性(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