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电视台在“播出季”开展精品栏目集中投放,因此而形成的荧幕竞争势必使观众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不同喜好的观众得以收看到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电视节目,更多选择能够带来更好的收视体验。
(三)更高的节目质量
“季播”模式下高度市场化的节目运作,其指向标准是收视率,而收视率归根结底则是观众对节目满意程度的体现。依据实时的收视反馈,观众喜爱的节目得以保留,在新的一季继续推出,而观众反响差的节目则需要改版,或者直接取消播出,优胜劣汰法则能够保证观众收看到更高质量的节目。
(四)更直接的电视互动
进入WEB2.0时代以后,互动内容成为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社交、网络购物就是广受欢迎的WEB2.0产物,“季播”模式则为观众与电视之间的互动搭建起一座桥梁[11]。以电视剧为例,以前的电视剧是由制片方完成整部电视剧的制作后再由电视台直接投放,每日一集甚至多集联播,观众无法参与其中,只能被动收看。而“季播”电视剧拍摄和播出同时进行,观众可以参与甚至决定情节走向,其互动属性大为提高。
(五)更新鲜的收视尝试
创新是电视节目制胜的一大法宝,唯有不断推出更多创新型节目,以及为现有节目融入源源不断的创意,才能够保证持续的收视关注。而“季播”模式为创作者留下了构思创新的充裕时间,借此,观众就可以不断收看到内容新鲜的电视节目。在电视节目质量和创新的竞争中,观众是永恒的受益者。
四、中国的“季播”模式
(一)起源
“季播”模式在中国电视业界的起源,最早可以回溯到2001年。这一年五一“黄金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在国内首次推出长假特别编排,集中多个品牌栏目的收视资源,形成一定时期内的总体优势,限于其编排规模有限,且并未打出“季播”旗号,可以认为这是“季播”模式在中国的一次浅层次尝试,是之后中国特色“季播”模式的雏形。2005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现财经频道)推出以“激情夏日”为主题的暑期特别编排,收到良好的收视反馈,这次编排为次年全频道“季播”埋下了伏笔。2006年,该频道不仅在播出编排上实现了“季播”化编排,同时更进一步将节目的制作安排与播出编排进行了绑定,与“播出季”概念的宣传攻势结合,走出了中国电视“季播”的第一步。
(二)发展
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CCTV-3于2010年12月6日至2011年1月3日期间推出持续约一个月的“元旦季”特别编排,将《欢乐英雄》、《艺术人生》、《星光大道》等几档优势栏目作为主打,每档栏目均在黄金时间段进行持续达一周的连续播放,实行“季播”编排后,频道优势资源得到整合,观众短期内持续关注度得以提高,形成了一定时期以内的“约会意识”。优势栏目的强势收视表现带动相近时段其他栏目,提高了频道整体收视成绩[12]。这类“季播”编排是中国电视播出机构普遍采用的方式,其收视提升作用显著,短期内能够收到理想的效果,却也有着明显的缺陷。
2011年春节后,CCTV-3开始实行“季播”的常态化,将“元旦季”特别编排模式延长至整个年度,试图延续“元旦季”收视的良好表现。这是一次全频道规模的大型编排,倚仗CCTV-3这个全国收视率第三的强力平台,然而,这次大胆的尝试不仅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发现了另一个,也是几乎所有“季播”编排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对观众造成持续的吸引力。 “季播”常态化以后,CCTV-3最具收视竞争力的晚间综艺节目收视份额有所降低,受其影响,与“元旦季”编排期间相比,日份额降低了一个百分点以上,甚至于单期节目收视份额与表一所示“元旦季”编排前的同时段节目相比,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一现象与CCTV-2在2006年实行“季播”编排时的收视表现基本一致,可见至少就中国的“季播”编排来说,长期意义上观众注意力的流失几乎是无法避免的问题。
(三)前景
与相对成熟的频道“季播”编排和“季播”节目相比,中国“季播”电视剧的发展前景则不甚明朗。
美国是“季播”电视剧的原产地,纵观《越狱》、《24小时》、《迷失》等热门美国“季播”剧,可以总结出以下三个特征。内容模式方面,“季播”剧是在设定好主要人物和故事背景后,将剧情围绕这些要素展开,单集故事的独立性较强,同时也兼顾剧情的延续性,是一种开放式叙事模式。制作模式方面,制片公司采取“即拍即播”的方式进行制作,且拥有作品版权,播出机构仅有其播出权。播出模式方面,播出机构采购制片公司的电视剧,于每年9月至次年5月间的“播出季”首播,于每周固定时间播出一集,热门剧集还会在收视淡季进行重播[14]。
传统上,中国电视剧的内容模式,通常是用数十甚至上百集讲述一个故事,或者说将一个完整的故事拆分为数十甚至上百集,上下集之间剧情连续性较强,不从头开始观看,很难理解后期剧情,单集故事缺乏独立观赏价值。至于制作模式,有别于美国“季播”电视剧以制片人为中心,长周期、大规模的项目管理制,中国电视剧往往极端强调成本控制,为满足这一要求,完成前期筹备后,拍摄周期必须尽量缩短,投放到市场上的已经是一部完整的成片。中国电视剧长期以来已经形成固定的播出模式,制片方为实现利益最大化,通常会将一部电视剧卖给多家电视台,于是成就了一部热播电视剧同时在多个不同电视台播出的现象,各电视台为占得先机,纷纷推出多集连播的播出方式,抢先播出更多集,以吸引观众锁定收看。
(四)挑战与对策
目前,中国电视剧制作已经由导演制转向制片人负责制,这一习惯在面对正宗的“季播”美国剧集时也同样难以改变,不少观众仍然偏好于通过网络下载盗版美剧合集来观看,真正能够忍受一年等待一季,且一季当中还必须每周等待一集的美剧迷,大多是与网络接触更为密切,逐渐与电视疏远的年轻人。年轻观众的收视习惯兼有忠实观众与游离观众的双重特征,即这部分观众通常不会耗费大量时间有目的的收看电视,即使在看电视时多数时间也是在频道与频道之间切换,挑选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这是游离观众的典型收视模式。而一旦发现或经旁人推荐而了解到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则会通过锁定收看、经由网络在线或下载的方式收看,这显示了忠实观众的收视特征。这一部分观众理论上是最能吸引广告主的购买力持有者,如何让年轻观众回归电视,是“季播”电视剧面临的一大难题。
中国电视观众长期以来形成的收视习惯与“季播”原产地美国大不相同,且国内电视产业相对欠发达,因而“季播”在中国的早期实践多少带有概念炒作成分,其中以“季播”电视剧最为严重。迄今为止,中国的“季播”电视剧“季播”模式中国化进程中面临的第一个任务,是中国电视观众收视淡季和旺季的划分。春节假期、“五一”假期、国庆长假及学生寒暑假是国内电视收视率普遍较高的时期,故提出“季播”概念的各电视台和频道,均选择在这几个时间段内推出各种度时定制的特别编排和精品节目,打造自身的品牌“播出季”。实际上由于中国日常收视群体极为庞大,在收视局面相对平淡的其他时期,主动推出迎合观众需求的“季播”节目,以“季播”引导观众收视习惯的逐渐改变,也能够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而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准目标观众,提出有针对性的播出编排方案。
五、结 论
在传播规律和市场规律双重作用下,节目按“季”播出是电视发展的必然。节目按“季”播出无论对于受众收视习惯的培养、以频道为竞争单元的需要,还是电视内容产业的结构性优化,都是一种十分有利的方式,但不管从何角度去理解,作为一种节目和资源的组合方式,“播出季”既要从频道定位出发,也要从频道的整体结构出发,更要从节目性质出发来制定播出模式,才能收到提高收视、提升品牌的实际效果。
按季播出是以受众为中心传播理论的体现,是电视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中国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必要性,而中国观众收视的有规律可循以及季播模式在中国实施的探索情况为季播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虽然当前中国的“季播”模式还存在着缺乏规模性,缺乏行业的整体支撑的情况下,内容支撑薄弱等瓶颈,但作为我国电视媒体顺应市场需求的一种策略选择,“季播”在未来的电视市场上还将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目前,“季播”模式正随制播分离改革日益茁壮地成长起来,相信不久的将来,从节目的“季播”到频道的“季播”,从一个台的“季播”再到整个行业的“季播”会最终成型,创造出符合大众收视习惯,各方利益最大化,精品电视节目更多的中国特色的“季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