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扩大监管范围,封堵监管真空,加强危机预警意识和危机信号识别
(1)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各类相关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活动。由于影子银行进行的是不透明的场外交易,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因此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一直是金融监管中的缺失或薄弱环节。同时,影子银行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因而具有很高的风险。世界各国的影子银行系统都十分活跃,但是无一例外地都基本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影子银行被指为本轮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我国的影子银行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
①银行的金融理财产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投资理财需求日益旺盛,金融理财产品从而获得快速增长。由于银行金融理财产品被排除在监管体系之外,因理财产品形成的大量表外资产,可能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以及经营稳定性。
②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金融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融资公司等。这些机构的贷款集中于房地产、市政、交通等负债率过高的行业。
③民间金融。当下,我国的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和典当行等民间金融的规模已经不容监管层忽视。由于融资手续简便,民间金融已经成为小企业和低收入消费者的主要融资渠道。2011年爆发的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及其与传统银行系统之间存在的风险互动使得我国监管者看到了民间金融风险的冰山一角。厦门融典担保资金黑洞事件为民间金融风险敲响警钟。
影子银行的存在改变了各国乃至全球金融体系的格局。目前,世界各国的影子银行规模都在快速扩张,但是却游离在监管体系之外,因而积累了相当大的金融风险,并且还可能将风险传导到传统金融系统。因此,要保持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就必须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目前,美国、欧盟等都在针对影子银行推出监管政策。由于传统银行系统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影子银行的存在有其现实合理性,并且影子银行系统已与传统银行系统和实体经济系统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不能做井底之蛙,而应站在我国整体金融系统和经济系统健康发展的角度,采取完善金融市场准入制度、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强金融行业服务水平和意识、市场化利率和汇率价格形成机制等措施,将影子银行系统纳入到正规的运营轨道,利用影子银行系统丰富我国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水平。
(2)民营银行的监管
2014年3月11日,银监会发布了我国首批五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从试点方案可以看出,银监会对民营银行试点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如对试点民营银行采取了共同发起人制度,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参与试点的十家民营资本进行严格的股东资格审核后受理正式申请,设立了股东延伸监管制度。在银监会选择试点方案的五条标准中,对于风险的承担、控制、化解、处置与恢复计划被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民营银行的建立是我国实行金融机构多元化、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加快国有金融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国有银行相比,民营银行的资本金主要来自民间,现代金融公司治理结构及其自主性和私营性特征使其具有更高的运营效率,但同时也更加面临着因市场环境不健全、监管不利、关联交易风险及内部控制缺失等而陷入失败的困境问题。俄罗斯、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失败的民营银行案例告诉我们:严格而健全的监管机制是保障民营银行活力、金融秩序稳定的重要前提。严格而健全的监管机制应当包括: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股东和经理人道德风险的防范、加强银行的内部控制、提高银行的自担风险能力、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
(3)互联网金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近期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互联网金融。本届博鳌亚洲论坛上,专设了名为“互联网•金融:通往理性繁荣”分论坛。作为最具创新性且发展迅猛的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不仅冲击了传统金融体系,改变了人们对金融业的传统观念,而且还带来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如互联网金融行为、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等,这些都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余额宝是否钻了监管规则的空子,P2P使民间借贷阳光化,但是却面临着坏账率走高的困境。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还是空白,这些问题都有待金融业界和监管者进一步的探究。
科技的发展、现实的需求、观念的进化,会不断催生各种新型的金融衍生产品,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新生事物易于形成新的监管真空。因此,关注高风险领域,不断通过体制创新,加强危机预警意识,提高危机信号识别能力,建立各种危机应急管理预警方案,扩大监管范围,封堵监管真空,是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应当采取的策略。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监管能力和手段,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互联网早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各类信息包括金融机构的业务信息、监管法规与政策、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等是监管者履行监管职责、识别风险、发现违规的客观基础。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采用人工智能、金融工程和数学模型与统计方法,对监管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和处理,对金融风险进行监测,是实现现代金融监管效率和准确性、提高现代金融监管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欧美等国都建立了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对各类监管数据的采集内容、时间、标准和格式都做了一致的规定,对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数据建立了分析指标和模型,并在监管部门之间实现数据共享。我国在金融信息化方面也开展了许多工作,但是在整体系统规划、数据采集规范、系统分析预测功能、风险管理支持、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及金融监管的要求不相匹配。如今,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与金融业的交叉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应当借助这些先进的技术,适应金融监管的现实需求,如应用大数据技术建设监管信息系统,使得开户资料审核、客户身份识别等摆脱依赖手工操作,从技术上阻止违规操作,提高监管效率和服务质量等。总之,在利用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监管能力方面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培育有利于金融监管的外部环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虚拟经济高速增长,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我国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也一度严重错位。实体经济利润的实现需要耗费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虚拟经济的高流动性、高风险性、高投机性写就了一夜暴富的神话,对利益的疯狂追逐造就了整个社会浓厚的投机氛围,大量金融创新的背后是投机者背离职守、追逐利润、游走于监管缝隙之间的不规范行为,金融、房地产行业不仅成为大量的企业和资金涌入的暴利行业。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出现了全民买房炒房的热闹场景,著名的家电业巨头海尔、诸多的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都大举进军地产业,急于在这个暴利行业中分得一杯羹。房地产泡沫不仅使房地产成为高风险的行业,而且还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成为道德和良知沦丧、社会责任缺失、政治和权力腐败的重灾区,更值得关注的是严重阻碍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应当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虚拟经济的发展应当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并服务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最终只能使得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败俱伤,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项制度安排能否被有效实施,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等都休戚相关。在政治环境方面,打击贪官污吏,严惩各种腐败行为,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尤其是加强法制建设,为促进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和金融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为打击金融犯罪、维护金融秩序提供有力武器。在经济环境方面,建立稳定的宏观政策环境,实施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以实体经济发展为核心,以鼓励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水平为导向,保持我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总是金融风险的最终买单人,因此,在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中,除了关注传统的GDP增速、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指标外,还应加强关注国际宏观环境、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其宏观经济运行指标与金融业的关联影响,为金融监管部门研究金融系统性风险提供基础。在社会环境方面,摒除社会浮躁之风,打击和抑制投机,奖励勤劳致富,重塑国民积极价值观,建立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塑造诚信的社会风气,建设诚信社会。
五、结束语
本轮金融危机给全球的金融行业都敲响了警钟,对危机的思考还在继续。全球经济一体化给金融行业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和挑战。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要创新金融监管体制。目前,我国的金融改革不断深入,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影子银行、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等新生事物冲击着金融市场结构,利率汇率市场化及人民币国际化对经济运行和金融监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金融自由化程度还较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还较弱。在发展与稳定的策略选择之间,本轮金融危机给了我们很多经验和启示。如何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创新与变革,使之更好地适应我国发展金融行业的发展和要求,本文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变化是永恒的,在金融监管体制及机制建设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余建强.金融监管理论发展的文献述评[J].商业时代,2012,(15):100-103.
[2]刘春航.金融结构、系统脆弱性和金融监管[J].金融监管研究, 2012,(8):10-27.
[3]罗培新.美国新自由主义金融监管路径失败的背后[J].法学评论,2011,(2):85-97.
[4]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13):1-3.
[5]陈璐.试析英美金融监管制度改革[J].知识经济,2010,(19):50.
[6]张敏,薛彦平.国际金融危机下的欧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J].国际问题研究,2010,(05):55-60.
[7]景春梅,魏青山,曾省存.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及其影响[J].经济学动态,2010,(08):102-105.
[8]吴晓灵.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看“大而不倒”问题的处置[J]. 中国金融, 2010,(16):8-10.
[9]杨松,宋怡林.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美国金融监管弊症及其本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3):116-122.
[10]张炀.浅析后危机时代欧美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及对我国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10,(10): 38-39.
[11]黄萍.后危机时代反思美国金融监管变革对我国的启示[J].发展,2010,(10):99-100.
[12]宣文俊.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10,(12):47-56.
[13]杨文生,周立妍.基于危机视角的全球金融监管问题研究[J].金融会计,2010,(08):29-38.
[14]马素红.全球金融监管的新方向、新影响和新格局[J].银行家,2010,(08):94-97.
[15]计京旺.浅谈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J].法制与社会,2010,(28): 92-93.
[16]崔婕.中国金融理论创新之计划经济时期金融理论的发展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2,(10):51-53.
[17]杨冬梅.后危机时代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有效性之管见[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0,(09):22-26.
[18]张乐,权永辉.金融危机背景下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若干对策建议[J].海南金融,2010(09): 59-61.
[19]黄梅波,范修礼.金融监管模式的权衡:官方监管与市场监管[J].财经研究, 2010,(09): 134-143.
[20]郭建国,李欢.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金融监管协调的现实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 134-135.
[21]昌忠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金融监管—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J].学术月刊, 2010,42(10):71-80.
[22]赵园园.对金融控股公司金融监管与反垄断规制的完善——以后危机时代为视角[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4(5):53-56.
[23]王然.《巴塞尔协议III》新规及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影响[J].经济师,2013,(1):203-205.
[24]尹继志.影子银行体系的业务运作、风险特征与金融监管[J].金融监管,2013,(2):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