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被别有用心之人趁虚而入
突发事件在发生之初,由于事件真实情况不清晰和各种信息混杂,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发布诈骗信息,谋取不义之财。2016年1月网上曝出男子装“知乎女神”骗捐事件。知乎大V“童瑶”自称,从小父母双亡,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有个青梅竹马的男友,自强不息考上复旦大学后又出国留学,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回国开了家花店当上了老板娘。这段凄苦身世和励志经历曾让不少人潸然泪下,“童瑶”更是被网友誉为“知乎女神”,拥有近6万的庞大粉丝群体。该男子除了拥有知乎大V“童瑶”的身份之外,还注册其它小号,把自己描述成一个长期受病魔折磨的美丽的女孩子,他一人分饰两角“自问自答”骗捐24万,使很多网民上当,这种行为伤害了众多善良人的感情,更影响了一些真实捐款募集的积极性,产生了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另外,有些新媒体传播的功能过于商业化,而缺失应有的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的意义,影响了自身所具备的公信力,妨碍了自身在媒体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呼唤新媒体传播的理性、公益与和谐。
(四)负能量的传递
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新媒体体制关缺失导致信息冗杂、鱼龙混杂。虽然我国在技术更新、信息行业的自律等方面加强了对新媒体的管理和监督,但是还存在着管理方式单一、管理力度有限、被动管理等诸多问题,从而导致管理效果不明显。于是在新媒体传播中往往难以避免出现侵权现象,更有甚者,新媒体成为一些人谩骂、情绪宣泄的途径,不经意间,新媒体向社会和受众传递了负能量。例如2014年6月,一则医院护士在火车上给产妇接生,新生儿患吸入性肺炎而被南京市中院判刑的新闻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发帖人是某地一妇产医院的科室副主任,因为对法院办案不满,虚构了这个新闻事件,当时在火车上确实有医院护士在火车上给产妇接生,只不过后面的都是他虚构的而已。这个帖子一经发布,立该引起轩然大波,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尴尬之余倍感愤怒与无奈,因为他们在第一时间已出面澄清,但仍被抛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新媒体上一片谴责之声,一些人也借机在新媒体上发泄不满情绪,进行谩骂,严重损害了司法系统的社会形象,负能量引起受众的很多负面情绪,因此有些时候新媒体在一些突发事件中担当了负能量传播的“帮凶”。
四、促进新媒体健康发展,使其担当应有的社会角色
(一)加强法治建设,规范新媒体传播
因为新媒体大多代表的是民间的声音,在很大程度上,很多人认为,通过新媒体传播的言论,就像是朋友间聊天时的言论,不需要对之承担什么责任。但三人成虎,任何不当、虚假的言论在缺乏辨识的受众面前,往往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因此,应该健全新媒体的相应法规,促进其健康良性发展。十八大之后,针对新媒体诸多问题,2013年9月,“两高”即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推出司法解释《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从而为诽谤罪设定了非常严格的量化的入罪标准(注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新媒体不应该只“不求全、只求快”,应该在真实的基础上,在第一时间捕捉并发布信息,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并将互联网作为倾听民意的重要渠道,加强对其舆论的收集与研判,以此指导传统媒体的报道重点,从而形成正确的引导舆论,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二)自身修炼,担当舆论先锋
对于突发事件,要想真正做好报道工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就要对网络谣言、反面言论、不良信息严格把关、加以控制,而“把关人”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把关人”应当充当的是信息的提供者、信息的引路人、信息的规范者和监督人。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在信息不全面,事实的背景材料不充沛的情况下,各家网络媒体都应当进入到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的紧急状态当中来,对于那些负面的舆论、带有个人色彩的偏激言语进行阻止和过滤,对不同空间的话语进行整合,担当舆论先锋,从而引导大众舆论,促进正确舆论的形成。
(三)政府了解掌握新媒体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注 )。而对于新媒体,作为政府主导,很大程度上会认为这不是主流、传播的内容不具备官方权威,因此会忽略新媒体的传播力。但实际上,突发事件在新媒体上的反应后,会引起有关政府的关注,虽然政府的直接控制力相对减弱,但是为了政治稳定,政府会采取一些策略(注 ),消弭一些不好的负面影响和负能量,政府又不得不出面进行澄清,那么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在突发事件发生之时,政府就管好新媒体,用好新媒体,那么往往会是事半功倍。
正如中央电视台主管新闻的副台长孙玉胜所说的那样“应对突发事件,在诸多情况下,发比不发好,早发比晚发好。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发布是主动的,解释是被动的;按照人的一般认知与接受规律,发布是被信任的,而解释总是被怀疑的”。
五、展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新老媒体将长期和谐共存,那些传统的专业新闻机构不会消亡,但会发生深刻变化。“跨界”将成为传媒机构的新常态,全媒体平台将成为新型主流媒体;改造后的新华社、央视这样的少数“巨无霸”媒体平台,与大量“小而美”的细分专业新闻机构及“自媒体”讲和谐并存,形成多层次的新的新闻信息传播生态(注 )。
(一)传统媒体的优势:新闻资源的占有和布局
以央视在新闻资源的布局为例:国家各大部口都有专门的跑口记者,在国内布局三十余个地方记者站,在全球有海外中心记者站5个及海外记者站71个分站(注 )。各站点人员配备充足,反应迅速,主要运作方式是“一快一慢”的打法。“快”指快速反应,一旦有突发事件,两个小时内必须到位并发出声音;“慢”指深度报道,没有突发事件时,要求完成各站点关于深度新闻方面的考核任务。作为巨无霸级的媒体集团在新闻领域非常强大,而且具有专业优势,近几年来央视很努力,主动拥抱融合新媒体,在新闻中心内部成立的新媒体部不断发展壮大,借船出海,逐步完成微博、微信、客户端,并于2014年末其新媒体用户总数突破亿级大关(注 )。
(二)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方面的具体应用——新闻事实核实类节目
在新媒体传播中由于传播主体大多为个体的原因,缺乏传统媒体的内部和外部的机制约束,导致了信息市场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缺乏甚至没有新闻信息过滤机制,所以在国外应运而生了一些新闻事实核查类节目,这就为新传播生态下的传统媒体,提供了提升新闻报道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的新闻市场是细分市场, 国外的这些新闻事实核实类节目得到众多观众的热捧,比如PolitiFact和Storyful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目前,在国内仍未出现成熟的新闻事件核实类节目,但某些网民组织、政府网络管理部门、传统媒体已经意识到这些,已经有一些类似的尝试。例如,一些网民自发的组建的“辟谣联盟”,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机”,北京网信办的“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人民日报》的“求证”,新华社的“网闻求证”等。美国著名新闻核实类机构Storyful认为事实核查结论的准确性建立在传统新闻经验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经验丰富的编辑仍然是新闻真实性的可靠保证(注 )。所以,在新闻事实核实类节目这个领域,拥有巨大优势的传统媒体还是大有可为的。
结论: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的快速兴起和当前的繁荣状态,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在信息传播上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新媒体不是对传统媒体的替代,而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其在信息源上相比传统媒体缺乏权威性、在内容上缺乏深度,这些都制约了新媒体的发展。而传统媒体的一些优势也并未丧失,其专业化的队伍、长期形成的品牌、广阔的信息渠道、丰富的经验,都不是新媒体短时间可以造就的。在现实情况中,新老媒体之间利用其各自优势,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媒介融合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
突发事件因其“灾难性”、“鲜见性”和“突发性”等特点,往往会快速形成巨大的震撼力和冲击力,因此快速及时的传递正确的信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化解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变被动为主动,是非常重要的,事后的“解释”永远难以超越即时的“说明”,因此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要树立内容为王、渠道制胜的报道思路。新老媒体应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内容资源、人才资源、品牌资源、渠道资源等的共建、共享、共通、共用,担当起作为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带来的传播变化(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