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初一 94 48.2 85 43.6 16 8.2
初二 79 40.9 93 48.2 21 10.9
合计 173 44.6 178 45.9 37 9.5
对于教师批改后作业错误处的订正,调查388人,认为能立即订正的有173人,占44.6%;在老师分析时订正的有178人,占45.9%;很少订正的有37人,占9.5%。数据表明,55.4%的学生没有自主订正作业的习惯,订正作为巩固知识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还要从平时抓起。
(二)影响作业有效性因素分析: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布置适当的作业应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目的。通过前期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影响学生科学作业布置有效性有如下因素:
1.缺乏趣味性
“百学趣为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而在平时学习过程中 ,我们学生的作业基本上都是课堂教学的机械补充和延伸;基本上是书面作业;往往是机械重复,缺乏趣味的作业,让学生深感厌倦,有的学生往往应付了事甚至干脆就不做。甚至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布置作业常比较随意,经常是下课时或下课前几分钟才匆忙布置作业,有的老师甚至随意翻开教本,让学生从某题做到某题,或今天做单号题,明天做双号题。我们不难想象学生在这种情形下所完成的作业其质量到底是怎样的。
2.缺乏层次性
在长期教学工作当中,我们老师布置作业习惯于内容、数量的统一。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实际上,同一个班的学生由于存在智力和非智力等因素的差异,因此,一定数量、难度的作业可能只适合部分学生,对于学困生来说可能很吃力,甚至完不成,而对于优等生来说又可能容易得不值一做。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差异性是很大的,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拓宽视野、巩固记忆,或者进一步加深理解,而统一作业就很难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安排因生而异的练习。因此,统一作业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也难以发挥。
3.缺乏探究性
我们有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能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创造力等素质的培养。某些学生成了解题的高手,而到了真实情境中可能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低能儿。一方面,作业中要解决的问题存在着与实际生活的脱离;另一方面,学生完成作业不能深入生活,仅仅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仅靠冥思苦想。缺乏相应的实验探究,这样就使学生觉得科学作业枯燥无味,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实践操作策略:
我们课题组教师在完成前期的调查研究后,根据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作业需求状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1.增强作业趣味性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吸引力、内驱力、情动力和意志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学习的吸引力强度从主体方面讲,初中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越强,客体越容易成为吸引的对象。从客体来讲,只有符合初中生需要和兴趣的客体,才能吸引学生。为此,我们课题组教师在在布置作业时,尽量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能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
如:学了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后,让学生回家后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一枚指南针,这样既能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对磁极、地磁极、磁化等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又如:学习了植物茎的结构和营养物质运输的知识后,可将这个知识与果树的环割技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己的果园里进行环割试验,探索环割深度宽度与增产效果的关系。类似的作业既能让学生及时享受到学习知识带来的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又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和能力。
2.增强作业层次性
在做好作业分层布置前,我们课题组教师认为首先应对作业进行精选。建立作业题库,再进行分层次作业布置。
⑴精选设计作业
平时教学中的精选的作业从哪里来,这就要求我们课题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积累。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4/8/8
农村初中科学作业布置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