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去库存政策效果显现,全国销量保持较快增长,绝对量值创新高。资产泡沫呈放大趋势,年末中央多次会议表示抑制资产泡沫。
2017年,全国楼市整体稳定增长,热点城市调控成效显现,地方分类调控加快落实,促进市场回归理性。中央强调坚持住房居住属性,加快房地产长效机制形成。
2018年,市场调整显现,供求紧张状况得到缓解,出台政策城市热度明显下降,融资渠道保持收紧,供需两端去杠杆效果明显
2019年上半年,市场供求趋于均衡,短期库存处在合理区间,开发投资额增速回落,新开工增速放缓,一二线土地供求明显增加、三四线下降,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回落,渠道收紧,品牌房企顺应政策发展,加快现金回流
就整体趋势而言,2016年房地产市场的重心在“去库存”,在全国去库存的大趋势下,出现了很多问题,像地价上涨、投机、资产泡沫等一系列的问题。2016年底政府开始加大调控力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地产市场在这一波“去库存”大环境下,出现了全国性的“房地产热”,大有“逐渐失去了理性”的意思。后来还提出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可以看出,国家在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呈现“越来越严”的趋势。
三、市场环境和政策分析
(一)浅析房地产市场存在问题
1.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近些年,虽然调控呈现出越来越严的趋势,但是房地产市场总体还是呈上升态势,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土地财政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依赖,各级政府的行政开支、基建、城市发展、编内工作人员薪资福利、社会保障等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对比与其他行业的税收,土地财政“来钱快”,可以很好的缓解这些问题。
2.吸纳大量资金进入楼市,民众日常消费水平下降
在房地产市场“热度”带领下,社会见证了房价的大幅度上升,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其中的“商机”,导致了大量居民的资金“倒入”房地产市场的“大水池”,使得原本很多生活相对宽裕的家庭背上了或多或少的房贷,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减少了日常开销同样会影响到很多传统产业的发展。
3.催生投机、放大经济泡沫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购房大军”,出现了很多纯粹的投资客群,这部分客群购房完全是出于“低买高卖”的投机思想。对于带学区、市中心、优质医疗、交通便利的优质房源,很多地方出现了“疯抢”的现象,严重破坏了市场的供需平衡,使得价格不断的上涨,偏离了房子的本身价值属性。放大了资产泡沫。
(二)浅析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短期政策为主,没有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健全机制
近年来,政府一直在提建立一个房地产市场管理的长期有效的健全机制,然而在地方各级政府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土地财政”的巨大依赖,效果都不是很好。至于长期有效的健全机制也迟迟没有落地,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明降暗升”的情况。
2.缺乏一个全国性质的政策体系
在购房行为加入金融属性后,全国的房地产市场分化明显,一二线城市因其有较好的人口支撑价格上涨的很快,而三四线城市由于人口较少则上涨的相对较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形成一个全面又统一的政策体系,只能是“分城施策”,这不利于全国性质的调控实施,很难设计出一个长期有效的政策体系。
3.部分地方政策执行中存在较大的操作空间
对于部分地区,传统产业发展较落后、新兴产业发展乏力,要支持本地的财政支出,“土地财政”就变成了最优的选择,这也是一种无奈。谁也不想丢了手上的“香馍馍”,那么在调控政策执行的过程中难免有“打擦边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现象。
四、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提升的建议
(一)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健全机制
1.完善健全的住房保障制度,简单说就是居者有屋住,无论是购买还是租赁,使每个家庭都有房子住。对于有能力购买首套房的家庭实行较友好的购房政策;对于没有经历能力购房的家庭,提供对应的保障性住房,目前都已经在实行,可以考虑扩大一些规模,对于蹭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实施严厉的打击。
2.改革完善土地出让制度,高企的房价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昂贵的地价,前段时间有出现过土地出让时会限定封顶的房价,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建议扩大推广面。
(二)减少土地财政的依赖
1.减少不必要的财政开支,要有过“紧日子”的思想,科学控制好支出端。建议可以收集社会群众的建议,结合群众、上下一心杜绝不必要的经费开支,控制好财政缺口。杜绝“没钱就卖地”的情况发生。
2.发展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的孵化,增加财政收入。以杭州为例,2018年新兴的数字经济贡献的GDP占比在25%左右,是一个非常靠谱的行业,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行业有望迈上一个更高的高度。也可以极大的缓解财政支出给政府带来的压力。
(三)坚持“房住不炒”
浅析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和效果(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