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首先从规模、结构、贸易方式、竞争力等方面来对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进行了简要回顾,进而对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这些问题主要有:内资企业没有成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体;产品竞争力不足;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等。在结合有关理论的前提下,提出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优化市场环境,保护内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强研发,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竞争力;保障投入,提升企业创新动力;多方合作,逐步打造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高新技术产业有关部门应当通力合作,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创新之路,逐步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向产业链高端迁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关联效应,使其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问题;对策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出口与投资、消费共同构成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科教兴贸”战略的推动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量和质两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1]201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6552.1亿美元,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为30.62%.更重要的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区域集聚趋势较为明显,对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等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但是,在亮丽的数字背后,危机因素也较为突出。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不断收窄,传统增长模式遭遇严峻挑战;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大而不强”的弊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比例仍保持在50%一线,高附加值产品的竞争力和比例都需要不断提高。
因此,认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分析这一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并落实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对于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现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总结,同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本文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认识当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2)这一领域存在哪些问题?(3)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从总体上认清当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领域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机遇和困境。同时,本文提出的解决对策可以为政府、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供有益参考。
(三)相关概念界定
根据国际惯例,高新技术是指“以高新科技成果为基础的尖端技术或先导技术”。相应地,高新技术产品即是指“利用高新技术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衡量高新技术产品的定量指标包括研发与销售收入比例、科技人员比重、新资本率等。也有国家按照行业标准界定高新技术产品,我国即使用这一方法。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联合制定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涵盖九大技术领域,分别为:01、电子信息;02、软件;03、航空航天;04、光机电一体化;05、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06、新材料;07、新能源和节能产品;08、环境保护;09、现代农业。总共涉及48个大项、1601种产品。
与其他类型的产品相比,高新技术产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是高科技含量,荟萃各种科学技术前沿知识精华,新知识高度密集;其二是高收益性,垄断性强,可替代品少,净利润率明显优于其他产品;其三是高风险性,发展变化快,波动性强,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和变数;其四是高竞争性,需要经受国际市场上的苛刻检验,“不成功则成仁”。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文章首先从规模、结构、区域市场等角度简要回顾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进而对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在结合有关理论的前提下,提出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的对策建议。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使用了两种研究方法。
其一是文献参考法,笔者深入阅读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二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本文进行了相关的定性分析,同时也使用相关数据进行支持性论证。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
要认识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对这一领域的现状形成概括性认识。本章从规模、结构、贸易方式、竞争力等方面来对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进行简要回顾。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规模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内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与外资企业的产业转移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产品出口的规模迅速攀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日益凸显[2]。
表2-1反映了2007-201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及增速情况。从中可以发现:(1)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呈现总体上升趋势,2015年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80.6%;(2)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出现萎缩,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总体上呈现收窄趋势。
表2-1 2007-201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及增速情况简表
年份 金额(单位:亿美元) 增长率(单位:%)
2007 3478.2 23.6
2008 4156.1 19.49
2009 3769.1 -9.31
2010 4924.1 30.64
2011 5487.8 11.45
2012 6012 9.55
2013 6603 9.83
2014 6604 0.02
2015 6552.1 -0.79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结构
首先来看产品结构的情况。在第一章所谈到的9大高新技术领域中,产品的出口规模及其增速的内部差距十分明显。其中,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产品发展最快。与2008年的数据相比,2015年这方面的出口额增长了19.3倍。以贸易竞争力指数来进行衡量,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的指标一直优于其他几个类型,最高层达到0.563。与此同时,历年来,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材料技术等另一方面的这一指标均为负数。
2015年1-12月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统计表
其次来看市场结构的情况。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对象中,欧盟、美国及中国香港地区一直是前3大出口市场。值得指出的是,近三年来对拉丁美洲、非洲等新兴市场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2015年增速分别达到32.7%和26.9。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对新兴市场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将大有可为。
再次来看主体结构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人口方面的规模红利、强大的市场纵深、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等优势形成了对各国资本的强力吸引。自1993年以来,我国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方面长期位居世界前列,增速也非常可观。正因为如此,外资企业对经济贸易的影响非常大,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则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在21世纪之初的2002年,外资企业在高新技术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为55.4%。近十几年来,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在60%左右,2006年仅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例就达到了顶峰的69.6%。
最后来看国内出口区域结构的情况。以国内出口的地域结构为视角来分析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就会发现,东、中、西三大区域出现了明显的失衡。东部沿海地区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在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长期保持在95%以上。尤其,出口额居前10位的省市中前9位位于东部地区,而广东、上海、江苏所占比重均长期保持在30%以上,整个中、西部地区所占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左右和0.6%左右。这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分布具有明显的趋同性。由于资源禀赋、历史、体制等因素的限制,中西部地区在市场机制、资金、人才、交易成本等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这是造成国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区域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
(三)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贸易方式
从贸易方式的角度来看,进料加工贸易、组装修配贸易等形式所占的比重较高,一般贸易方式所占的比重则十分有限,产品出口技术结构低度化的特征非常突出。2010-2014年,基于一般贸易方式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740.4亿美元、889.2亿美元、944.4亿美元、1106.5亿美元,增速分别为45.3%、20.1%、6.2%、17.1%。结合表2-2中的数据可以发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诸多隐忧。在整个产业链上,我国整体上还居于下游位置,所赚取的利润本质上是加工费、劳务费,附加值所占的比重仅在5%左右。创汇能力、创利能力都很微弱。不难预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格局在短期内还将持续下去。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表2-2 2007-201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方式占比情况简表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一般贸易 11.2 13.5 13.7 15.2 16.4 15.7 16.8 16.2 15.9
来料加工装配贸易 12.9 10.8 9.1 9.2 7.2 5.6 4.3 5.3 4.9
进料加工贸易 72.5 71.7 72.4 69.7 69.7 66.2 61 62.4 64.7
其他 3.4 4.1 4.9 6.0 6.7 12.5 17.9 16.1 14.5
数据来源:中国商情网
(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上,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地区一直是各领域高端市场的主要竞争力量。在高新技术领域,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附加值还比较低,产品主要分布在中低档方面,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发育均远未完善[3]。
贸易特化系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通常简称TSC)是衡量出口产品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如果TSC等于1,表明国际竞争力高,处于完全出口特化的状态;如果TSC等于-1,表明国际竞争力低,处于完全进口特化的状态。根据海关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TSC数据明显偏低: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为0.072、0.085和0.107。可以判断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整体上还较为落后。
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数据看,其TCI指数呈上升趋势,但仍低于0.1,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TCI指数较低,国际竞争力弱。特别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天航空技术、材料技术等大类产品竞争力很低,(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略微好一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整体不高,有待提升。
从入超式产业内贸易和出超式产业内贸易来看(TCI指数小于零,为入超产业内贸易;TC工指数大于零,为出超产业内贸易),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2004年之前主要是入超式产业内贸易,之后更多的表现为出超式产业内贸易,但其中计算机技术、航空技术、电子技术的分类产品仍处于入超产业内贸易。
三、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良好的成绩。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还存在着主体结构矛盾突出、产品架构单一、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影响了整个产业整体上的出口竞争力。
(一)内资企业没有成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体
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主体构成的角度来看,外资企业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内资企业的地位还较为有限。在2015年上半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百强榜中,外资企业的数量和出口规模所占比例均在75%以上。根据进一步的信息分析发现,国内的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多数由跨国公司垂直领导,其产业布局、生产管理都由总部直接控制。[4]20世纪初,国内劳动力具有成本优势,跨国高新技术企业对我国的投资力度较大,产生和出口额迅速攀升;2007年末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各项经营成本都逐渐上升,以前在成本方面的相对优势逐步削弱,跨国高新企业的产业布局也随之向东南亚、南美洲甚至非洲转移,这直接导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能力下降。
近年来,以华为、中兴等为代表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提升,产品出口额呈现上升趋势。据统计,国内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连续五年超过35%。但是,由于外资企业与加工贸易方式的高度耦合,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我国整体产业发展的关联度较低。相应地,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受国际市场、国际分工变化的影响较大,不利于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在能源、资本、人才等关键生产要素的竞争中,外资企业对民营高科技企业具有“挤出效应”后者的生存空间和利润空间都受到沉重打压。一些外资企业利用先发优势获得了“超国民待遇”,在资源利用上极大地挤占了内资企业的发展空间,其结果是“表面上的贸易顺差在中国,真正的利润流向了外国”。
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免费^论文(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