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强化经营者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现在有许多企业人员(尤其是一些高层领导)并未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只是盲目融资和投资,往往会带来很大损失。企业在日常财务活动中必须居安思危,树立风险观念,强化风险意识,要随时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行业情况,使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理财活动中能保持灵活的适应能力。合理制定融资风险管理计划,建立风险管理责任制,使公司人员都以身作则,重视风险的管理,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管理,控制融资规模,建立健全并实施内部财务监察约束机制,并提高风险价值观念,要建立合理高效的内部控制,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置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从而提高管理效率,降低风险。
(二)合理安排收支,提高资金利用率
企业融资就是为了使用,进行各种投资,用获得的收益来偿还成本,并获得净利润,增加企业实力,从而可以融集更多的资金。企业要根据融资的资本成本以及企业盈利情况,合理安排企业购、销、付款和收款,保证随时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可能到期的债务,以免因无力偿还债务而给企业带来信誉上以及经济上的损失,不但没实现这次融资盈利的目的,而且还为以后的融资带来了困难,增加了融资风险。中小企业可以运用多元化经营来分散经营性风险,多元化经营是指融资经营者从事多种行业,或生产经营多种产品,以盈补亏,以优补劣,从而分散了经营性风险,也就减小了融资风险。成本与收益是分不开的,那些资本成本较低,而收益较高的融资项目是最好的。
(三)合理确定融资方式及其比例
要根据企业现在的经营情况及盈利能力,确定权益性融资与负债性融资比例关系,以及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的比例关系,权益资本过多,虽然风险较低,但资本成本太高。因此,要合理确定各种融资方式的比例、金额、偿还期限等,要保证融资方但如果债务资本过高,固然债务利息可起到避税的作用,可降低总资本成本,但融资风险却大大增加了。一旦企业所盈利不能偿还利息,那只能耗用企业的自有资金,这必将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四)紧密关注利率及汇率变化
从前面分析的影响风险的内外因素中我们可看出,银行利率及货币利率水平都影响到企业融资。企业应根据具体时间的银行利率及货币利率水平,结合自己的经营目标、赢利水平等来确定融资的方式、规模。企业在融集资金时,可能面临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而且应从预测汇率变动的趋势入手,制定外汇风险管理战略,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融资企业应坚持“借硬还软”的原则,最好借入坚挺的货币,而偿还时最好选择疲软的货币,因为坚挺货币的利率低,该货币的升值可以弥补利息损失;疲软货币的利率较高,因为该种货币的高利率可以弥补其贬值的损失。
(五)不断扩展融资渠道
可以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资产证券化是将企业那些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以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量的资产,通过资产结构组合和资产信用分离的方式,以部分资产为担保,由受托人控制的专门的特设机构发行,在资本市场上出售变现的融资手段。也可以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进行股权融资。所谓员工持股计划是指由企业内部职工出资认购本企业部分股票,委托一个专门机构如职工持股会、信托基金等,作为社团法人托管运作,集中管理,再由该专门机构如职工持股会,作为社团法人进入董事会参与管理,按股份分享红利的一种新型的股权安排形式。
(六)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近年来国务院连续出台一系列措施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是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之一,民营企业申请贷款中间环节多、收费高、难度大,一些银行惜贷、压贷、抽贷、断贷行为时有发生。银监会要抓紧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检查,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要切实做到“三个不低于”,即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要坚决查处银行涉企乱收费;要引导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适合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模式,推动大型商业银行扩大服务中小微企业业务。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主动作为,积极推动改进金融服务,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推进政府主导的省级再担保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
全国工商联、新华社等要加强对民营企业融资状况调研评估,及时反映企业诉求。
(七)努力营造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国务院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相关文件,已明确对各类市场主体实施公平准入等原则和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民营企业普遍反映,在市场准入条件、资源要素配置、政府管理服务等方面,仍难以享受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对照国家政策要求,坚持一视同仁,抓紧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出台有效举措,促进公平竞争。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针对自行出台的政策,开展全面自查,坚决取消对民间资本单独设置的附加条件和歧视性条款,加快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切实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
五、总结
在我国,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企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特别在我国大力发展高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的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会,尤其在经营管理、投融资、收益的分配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缺少一个清晰、明确的融资风险管理策略,在融资的过程中,对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障碍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及核心竞争力。因此,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及风险防范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研究方向,本文研究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及风险风范有助于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广泛,对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及风险防范的研究也将越来越深入,但是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只作了初步的分析,尚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分析和研究,限于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本文一定有许多粗浅、疏漏和谬误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张涛,王秀萍.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工业技术经济,2008(5)
[2]徐春铭,刘佳,许朗.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支持的制度分析.中小企业研究生产力研究,2009(4)
[3]卢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分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3卷,2008(4)
[4]王灵敏.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舒缓与融资制度供给分析.金融与经济,2009(7)
[5]苗成栋,贾涛.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与金融创新——一个均衡分析.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6]蓝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银企关系的博弈分析.管理视角,2009(2)
[7]李岚.破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题.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8]张杰.交易、风险与所有权.管理世界,2008(4)
[9]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7(9)
[10]吴宏远.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防范——基于民间金融的视角.财会通讯,2012(29)
[11]邢秀芹,杨宜.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防范研究.金融与经济,2011(2)
[12]徐琳.探析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管理.中国商贸,2010(20)
[13]陈千红.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实证分析.新金融,2010(8)
[14]吴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机遇与风险——基于创业板推出的思考.商业会计,2010(11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和风险防范研究(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