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M理论
MM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的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 and Miller,简称MM)于1958年提出的,是在没有考虑公司所得税及公司业务风险相同而资本结构不同的情况下,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毫无关联。换句话说,无论公司的融资组合如何,该公司的总价值是一样的。此后,在1963年,二人发表了修正的MM理论,即增加了含税条件,他们认为,在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债务会因为利息税的作用而增加企业价值,因此企业的负债率越高越好。MM理论的提出阐明了企业负债在融资结构中的意义,为现代企业融资结构奠定了研究基础。
企业的融资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本文在分析政策环境对企业融资的影响时,正是基于对该理论的理解,在研究中充分考虑了企业所得税与融资成本的关系。
(二)信贷配给说
斯蒂格利茨和韦斯(Stiglits and Weiss,1981)全面系统地从信息结构的角度分析了信贷配给现象,认为不完全信息下的逆向选择会导致存在信贷配给的长期均衡现象,他们对此做了经典性的证明。本斯特和赫尔维格(Bester and Hellwing,1987)在其基础上,基于事后道德风险行为造成的信贷配给现象作了补充。此后,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将其多运用与信贷市场的分析中,他们认为,企业在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时,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对企业的资信等情况缺乏了解,就会产生决定贷与不贷这种逆向选择;而银行与企业签订合同后,若企业到期未还款或未按照合约专款专用,银行便会采取降低企业的贷款额度等措施来规避道德风险,这种博弈的结果必然会出现“信贷配给”。
基于对信贷配给理论的理解,本文在研究中切实分析了银企之间的借贷关系以及资金供需现状。
(三)啄食顺序理论
企业融资方式是指企业获取所需资金的形式、手段、途径和渠道。鉴于划分企业融资方式的标准不同,其类型也不一样[ ]。
(1)按照资金来源的不同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2)按照资金运动的不同渠道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3)按照资金产权关系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根据以上各种融资方式,美国经济学家梅耶(Mayer)在不断放宽M-M理论前提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啄食顺序原则(Pecking Order):内源融资>外源融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换句话说说,当公司要为新项目进行融资的时候,将会优先使用内部的盈余资金,第二种是债券融资,然后才考虑股权融资的使用。也就是说,内部融资是比外部债权融资和外部股权融资更优的一种融资方式。
企业在进行融资时,融资成本的高低与否,与其所采用的融资方式密不可分。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融资方式的问题时,正是基于对该理论的理解。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获得飞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它们贡献了GDP的60%,完成了全国超过50%的税收,提供了全社会80%的城镇就业岗位[ ]。然而,中小企业受到融资问题的困扰,资金缺口大、融资困难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从深层次来讲,就是融资效率的问题,即中小企业无法根据自身优势、结合政府扶持政策调整融资结构、提高融资效率。
本章内容就旨在分析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一)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呈现持续较快的增长趋势,贡献度日益显著。它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总量占据主体地位,承担着技术创新、劳动就业以及繁荣经济等重任。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有如下几个方面[ ]:
1.中小企业实有户数情况
2013年,全国市场主体健康有序发展,实有户数及资金规模总量扩大,增速提高,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见图3-1)。
图3-1 全国市场主体实有户数情况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年底,全国实有企业1527.84万户,比上年年底增长11.08%,注册资本(金)96.88万亿元,增长17.37%。
图3-2 全国企业实有户数区域分布情况
从区域分布看,西部地区企业增长速度快于东、中部地区,所占比重不断扩大。截至2013 年底,东部地区实有企业962.2 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2.41%,占企业总数的62.98%,比上年同期扩大0.34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326.21万户,增长9.40%,占21.35%,比上年同期减少0.46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239.43 万户,增长12.68%,占15.67%,比上年同期扩大0.12 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