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传播是健康传播的一个重要分支。传统的健康观是不残废不生病即是健康。然而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1世纪健康新概念是:"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4] 在这个定义中,心理体现其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传播,不只是向大众传播心理健康和预防精神疾病的知识,还包括了正确认知和处理自身和他人心理问题的能力与方法。所以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心理认知能力,进一步推动中国健康传播的发展,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是推动健康传播的重要工具。
二、新媒体健康传播中的心理健康普及
(一) 新媒体视野下心理健康传播的现实含蕴
心理健康对人生的幸福和成就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当前,经济发展趋势与贫富悬殊的扩大,我国大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不同人群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017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在4月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我国心理健康工作相关情况,里面数据提及:我国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心境障碍患病率是4.06%,其中抑郁障碍3.59%,焦虑障碍患病率是4.98%。并提及研究显示:公众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认识仍有待提高。[5]
目前来说,普通大众对心理健康理解的盲目,对心理咨询服务的态度避讳,特别是寻求帮助的需求意识较弱,能够真正付诸行动寻求帮助的人比较少。这都源于:一是将心理疾病直接等同于精神病,有人则认为只有精神病人才会去做心理咨询,这是对心理咨询存在的误解。或将其等同为算命;亦或担心被心理咨询师洞察全部内心世界;种种误解说明社会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度还是不够,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是可以预防许多心理问题的发生的。
再者,针对心理健康服务对象的心理特点,人们往往怯于直面心理咨询师,那么利用网络、手机媒介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及匿名性等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成为一种新途径,使心理健康信息传播、心理健康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以及开展网络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方面产生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网络、手机媒介扩大宣传力度,促进公众对精神卫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知,提高心理健康整体意识,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二) 心理健康传播的受众需求
人们从过去物质贫乏进入了物质经济空前繁荣,从过去只求温饱到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进而也越会关注自我的内心世界。从心理健康信息接收者的需求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问诊咨询型、求知保健型、盲目被动型。
(1)问诊咨询型
求医问诊型受众是通过各类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并抱着某一特定目标,寻求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类型。这一类的大众在寻求相关心理信息时目的性更强,且对于媒介选择的范围更广更全面,同时尽可能通过更多的大众传媒渠道获取所需要信息。例如:信息受众会针对某一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通过网站搜寻、手机APP等相关软件查找等,了解相关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等医院、心理咨询机构进行面对面问诊,或通过APP、网络软件进行线上咨询。
(2)求知保健型
相较之主动问诊咨询,此类受众需求更多的集中于防患于未然的日常心理保健及健康知识的获取,以及对突发事件所引起的关注热度所影响。通常有求知保健需求的受众会固定于少量大众传媒渠道,长期且更为广泛的获取相关心理健康知识。例如:长期关注心理类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另一方面,对于突发事件的心理健康知识需求主要集中在突发事件的信息关注上,例如:社会名人或娱乐明星因抑郁症自杀新闻专题报道等而引起关注和重视。
(3)盲目被动型
尚有一大部分是不重视心理健康信息的类型,对心理健康有盲目的错误认知。心理健康较之身体健康没有那么明显而急迫的症状表现,受众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一些因为心理因素导致出现躯体疾病的性质、类型和病因缺乏正确判断乱投医而拖延对症治疗。或者是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往往不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再是认为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寻求帮助。比如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婚姻问题、家庭关系问题等也是可以通过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或专业人士的帮助的。针对此受众,就需要更广泛的利用网络、手机APP等传播有效信息以正大众认知。
(三) 新媒体环境下的心理健康传播渠道
当前,微博、微信、直播等各种新的传播手段层出不穷。心理健康传播的意义与内容的生产、交换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或任何一种单一渠道。在心理健康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内容的传播者将根据受众的关注度及反映来不断调整传播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信息的针对性和价值含量。
新媒体环境下的心理健康传播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