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市场是一个载体,承载着消费者的期望,而不是行业的规则。很多企业以行业的数据作为理解市场的依据,却恰恰忘了行业仅是市场的一个层面,对于企业来说,市场永远大过行业,行业无法代表市场。
但是大部分企业却常常从完全相反的方向来理解营销,这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1.过度关注竞争对手,忽略市场变化,把竞争对手的变化误解为市场的变化。
2.市场内在的变化常常被忽略,总是简单理解市场,常常把营销创新误解为市场的变化。
一直以来,我所陪同的企业在做市场和增长时从来都不慌忙,因为这些企业只需要设计与市场、消费者要交换的价值,这才是关键的。
对于营销而言,使其能够生存的空间不是企业的营销资源,不是营销经理或者营销人员的能力,而是在实现顾客价值的那一点上企业能够有所作为,那么这一点就是企业营销的生存空间。
今天,对消费者的理解中,有三个观点要记住:
1.要注意个体消费者和群体消费者之间的平衡。因为消费者个性化的能力越来越强。
2.数据只能洞察,不能代表选择。现在很多人在理解营销和消费者时都拿数据,我不反对这些,只能告诉大家,数据代表洞察但不能代表选择。
3.要通过与消费者沟通去不断验证你的判断。
当你能做这些时,在消费者层面就可以找到深刻的理解。
2
回归基本层面:
产品、渠道、用户、广告
理论上,做营销是非常简单的,其实就是四个基本面。
1.产品:理解产品要回到产品本身的价值而不是价格。
很多企业非常关注产品的价格能力,但是价格要素应该是在产品之外的概念,价格自己会独立存在,而产品必须回到产品价值本身来界定。
产品的真实意义在于它是连接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载体,企业之所以能够进入市场,是因为它能够提供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不能够简单地把价格定位在产品所具有的能力上,产品所具有的能力还是要回到对于消费者所关注的价值的贡献上。
2.渠道:企业与渠道的结合能力至关重要。
渠道代表着一个企业营销的水准、宽度以及这个企业营销所覆盖的面积。事实上很多企业在产品质量水平上已经非常接近,但是在渠道能力上却相差很远。
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渠道创新与多元,更加凹显出渠道的影响力,所以营销如果不能够驱动渠道,事实上企业是不能够获得持续市场能力的。
3.用户:对用户有深刻而独到的理解。
营销整体的驱动来源于消费者需求的驱动,而消费者需求驱动就取决于你对于消费者的理解。
事实上,很多企业的营销人员并不是太了解自己的用户,反而比较了解同行对手,用户需要什么并不知道,但是同行对手在做什么却非常清楚。所以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同行之间花费大量的资源进行恶性竞争,而用户真正关心的东西却没有资源来投入,恶性竞争的结果只会是用户、企业自己、同行三败俱伤。
一个企业的营销如果在理解用户方面不是深刻而独到的,那么这个企业是没有办法真正进入市场的。
4.广告:广告的效用必须是有效的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