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构建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培育和提高核心能力是企业增强竞争能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长期的根本性战略和途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线,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独特的或出众的资源和能力,是企业运行、发展现实的能量基础。由于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尚未形成,导致企业处于落后地位。本文首先提出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然后探讨如何正确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何中国企业要具备核心竞争力,分析目前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最后研究如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由企业诸方面能力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是企业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企业经营的灵魂。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大凡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都能牢牢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国际化发展的大公司、大集团。例如,Sony 的小型化、Cannon 的光学与图像、可口可乐的神秘口味等等都是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能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相对优势。任何一个想在未来竞争中取胜的企业,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是关键。我国已加入WTO已经近7年了,我国大多数企业要面临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企业要加快国际化发展,培育核心能力显得更加迫切。核心竞争力是一组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对传统制造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更体现在成本控制、质量管理、采供销管理上,是一组技能的体现, 其次,核心竞争力要依靠企业家的整合能力。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1MD)对46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我国企业管理竞争力排4o位,内在竞争力居于第33位,略好于总体竞争力水平,在其两个内在因素上的竞争力都表现一般,能力竞争力排在第31位,资源竞争力排在第39位,而在环境竞争力排序中,我国列第40位,处于落后的地位,严重制约着企业竞争力发展。市场竞争力我国排在第33位,而在政府影响因素上的竞争力仅处于第42位,反映出政府在营造竞争环境、推动企业竞争力提高方面所做的努力远远不够,导致我国大型工业企业国际竞争力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我国缺少有竞争力的大企业,企业规模不经济,企业规模小,结构雷同,靠跨区域部门的兼并联合来壮大竞争力的巨型企业难以脱颖而出。由于优势企业不能按企业自主意愿来实现扩张,结果还导致原有的竞争优势由于不能及时扩张而丧失。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会越拉越大,科技创新能力低是我国企业竞争力低的致命弱点。总体来说,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活,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作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中国经济,至今还谈不上典型意义上的资本化企业主体生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的发展战略,多元化与专业化都只能是过渡性的,都只能是根本机制生成中的发展战略形式。
我国的企业作为“后发机制”生成发育中的企业,至今境况不容乐观,则已或多或少在机制上步国企后尘的乡企、集企乃至部分私人企业,其真正市场要求的保值增值为主导内涵的资本化体制、规则并未真正形成。首先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我国在1949-1978年期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是国家行政的附属品,不是一个真正意义有经济利益和责任心的微观主体,企业根据国家计划来组织生产,不须关心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由于当时的市场是以短缺为特征的卖方市场,企业追求的是产品量的扩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这种经济体制和市场结构特征是企业没有被淘汰和破产的威胁,没有从内部培植核心竞争力已形成竞争优势的压力。在80年代,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完善和不配套,是我国许多企业靠它们所拥有的社会关系或对转型期市场较深的洞察力赚钱,这类公司能把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的机遇。除体制方面的原因外,关键在于核心竞争力实力太弱,由于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尤其是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中介市场、企业家市场等发展不够完善,各类市场之间良好的匹配关系未建立,有利于企业按照市场规则自主发展,健康成长的机制还不成熟,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没有真正地国家市场上与竞争对手进行正面交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企业成长常常是跳跃式、不稳定的,通常出现发现速度与资源的不匹配。因此,核心竞争力机制未能真正形成。
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构建(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