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在企业当中的重要地位,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怎样建设企业文化。但在借鉴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原创性。要紧密联系企业自身状况、员工素质状况、企业公共关系和任务、环境等方面因素,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层次、步骤、方法和重点的要求,本着循序渐进、逐步推广完善的原则,敢于突破旧框架、旧观念,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创造新经验、新途径。
(一)表里一致,切忌形式主义。
企业文化属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它又要通过企业或职工的行为和外部形态表现出来,这就容易形成表里不一致的现象。建设企业文化必须首先从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防止搞形式主义,言行不一。形式主义不仅不能建设好企业文化,而且是对企业文化概念的歪曲。
(二)努力做到人企共赢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以人为主。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利益一致,才能较好地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如日本的大金工业株式会社一直坚持“力争做一个能够保证雇佣的公司”宗旨,在遭受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营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通过限量招工、内部转岗分流、对部分员工进行再培训,尤其是通过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等措施,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三)企业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以新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战胜旧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过程,企业文化是坚持宣传、不断实践和规范管理的结果。因此,新的思想观念必须经过广泛宣传,反复灌输才能逐步被员工所接受。例如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在40年以上,有的长达百年。如资生堂株式会社已有133年历史,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已有87年历史。这些企业长寿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其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和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同时,又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企业发展既植根于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累之中,又能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发展创新。通过创新,把企业建成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这一点就很值得我国企业家们的学习和借鉴。
(四)构建先进、和谐、科学的企业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时代变迁,我国企业用工荒的矛盾日益突出。从用工荒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我国众多企业的文化建设的滞后问题。华侨大学教授李中斌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要解决用工问题,离不开企业文化。既要留住老员工,又要招进新员工,二者靠什么?就要靠企业文化,靠更有激励的薪酬文化。”可以这样说,薪酬文化的建设对于企业切实把握科学发展的思路,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当前,中国企业面临构建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区(社会)、企业与环境、员工身体与心理之间的“六种和谐关系”的难题,频繁的矿难、紧张的能源、环境的污染等都说明和谐的企业文化理念还未建立起来。因此,中国企业应更加重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断优化企业内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和员工身心的和谐发展。
(五)处理好企业形象和顾客满意度问题
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多已实施了CI战略,有力地提升了企业自身形象,但对顾客满意(CS)建设方面重视不够。CS战略在日本企业已经被广泛实施,它开辟了企业经营战略的新视野、新观念和新方法。要求企业自觉适应市场,服从市场。随着当今市场营销时代的全面来临,企业导入CS战略也变得越来越紧迫和必要。目前,我国企业应该对实施CS战略进行认真研究,择机导入并实施这一战略,从而实现企业形象和品牌的再提升。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企业,企业发展的关键是改革,改革深化的方向是自主,自主经营的依靠是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自身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结语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没有企业文化,企业必将会被社会所淘汰。当今,文化制胜已经成为新世纪企业管理变革的新趋势。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竞争范围不断扩展,必然会推进企业应变能力逐步提高和升级,这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企业文化的构建,不仅与企业制度和管理构成一个互补的整体,而且独创了一种管理意境,以一种柔性管理的文化形态,构筑了个性约束与柔性导向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从而使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
参考文献
[1] 陈春花.追本溯源说企业文化.世界经理人.2018,03.
[2] 李建军.企业文化与制度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黎群.企业文化建设100问.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 赵标.浅论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3(2):175-176
[5] 朱兵,王文平,王为东,张廷龙.企业文化、组织学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软科学,2010,24(1):65-69.
[6] 晓青.企业文化建设如何真正落地?.世界经理人.2016,09.
[7] 闫庆收,孙福田.浅谈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5):130-131.
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6)(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