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这样写道: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2015年9月13日,《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对未来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当前国企改革只停留在对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的整体认识阶段,还没有细化到基于国有经济功能定位而对每家国企使命进行界定、进而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具体操作阶段。未来国企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精细化分类改革”,我国国企改革与发展应该进入“分类改革与监管”的新时期。
二、九十年代与当前阶段国企改革的不同
(一)改革的环境不同
1、企业数量和规模不同
自九十年代以来,国有企业经历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原有的大批中小型国企,尤其是经营不善、陷入经营危机的企业,通过改制重组退出了国有部门。而现有的国有经济部门中,企业总数呈递减趋势,单个企业的平均规模却在不断扩大。
2、企业分布行业不同
九十年代时国企改革的企业多数集中在制造业领域,而当前国资与国企大部分分布在垄断程度较高的采矿、能源、服务业等行业。这个格局说明,中国经济在未来要提升基础性产业和服务业,就必定会与国资和国企改革联系起来。
(二)改革的目标不同
九十年代国企改革主要目标有二,其一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全面推动股份制。其二是在战略布局上做出大调整。通过“抓大放小”,国资和国企在制造业尤其在竞争性的制造业里大量退出,而相对集中投资于基础产业(开采业、能源产业)与服务业;同时在相对比率上,国资和国企在制造业已不占主体地位,形成一种国资主导、民营资本和外资积极参与并在制造业占主体地位的多元格局,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架构得以形成。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了当前国企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即“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为此提出国有资本要更多地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到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的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等。
(三)改革的动力不同
与九十年代国企改革时国企普遍具有接受市场调节的动力不同,这一阶段的国企改革,国企本身基本上没有欢迎、接受、参与市场调节的动力。其原因在于,在上世纪,国企出售产品的计划价格是远低于反映资源稀缺度的市场价格的,一旦允许双轨价格,国企将计划外部分产品按市价销售,是一种利益改进。可现在,国资与国企大部分分布在垄断程度高的采矿、能源与服务业,而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价格改革的结合的结果便是打破垄断,这势必是会影响在位的拥有市场势力的国企利益的。从国企本身的个别利益看,并没有启动多元化竞争的动力。
(四)混合所有制的深度不同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与九十年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不同(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