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财务会计与税法遵循的原则不同,服务的目的不同,因而会计处理与税法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从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政策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对比分析中,找出了28项暂时性差异,并以此为切入点,全面归纳分析了由于暂时性差异导致递延所得税的处理问题。
关键词: 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 分析
暂时性差异主要产生于某些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不同。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是依据会计规范确定的、基本构成资产负债表相关资产、负债的报告价值;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则是根据税收规范确定的、计税时归属于相关资产、负债的金额。计税基础的正确理解,无疑是正确界定暂时性差异的前提,从而构成正确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突破口,进而影响递延所得税的确认。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确认、计量步骤及核算程序
1.确认、计量步骤:
首先,按照相关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资产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其他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
其次,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确定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
最后,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分析其性质,除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特殊情况外,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区别不同情况分别计入商誉、资本公积和所得税费用。
2.核算程序:
首先,在确认暂时性差异的基础上,确定该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金额,并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相比,确定当期应予进一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或应予转销的金额,作为构成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的递延所得税。
其次,按照适用的税法规定计算确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将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结果确认为当期应交所得税(即当期所得税),同时结合当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即递延所得税),作为利润表中应予确认的所得税费用。
说明: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贷方发生额-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借方发生额
上述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发生额中应扣除不影响所得税费用的发生额,如计入商誉和所有者权益的资本公积等。
在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时,如果预计转回期的税率能够合理确定,发生时按预计转回期的税率核算。另外,不论发生或是转销期间,如果税率变动,均应按其进行调整。
二、税法与会计的暂时性差异对比分析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差额。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仅确认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原按照利润表下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的永久性差异,因从资产负债表角度考虑,不会产生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异,即不形成暂时性差异,对企业在未来期间计税没有影响,不产生递延所得税。
表1 税法与会计的暂时性差异对比分析表 关于所得税会计的探讨——从暂时性差异中分析递延所得税(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