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管理体制落后,机制缺乏创新
管理体制和机制落后,在跨国公司普遍采用现代企业制度的时候,我国仍在沿用传统的“工厂制”,依据行政管理手段管理企业,一些企业是“大而全”、“小而全”,体制和机制上的差距,使中国电力企业不能“活”起来,缺乏应变能力和与国际先进企业竞争的能力,效率和效益都难以快速提高,在世界 500强的电力企业中,中国电力的经济效益指标滞后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国家已经有允许同一业务经营主体多元化、非国有资本包括外国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领域的意向。电力企业必须早做准备,特别是思想上的统一,这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处于垂直领导和财务收支两条线的模式。各发电厂、供电局始终处在电力企业(网、省局)的“车间”位置上,造成活力不足,后劲乏力,影响着电力企业的整体效益。各企业“有电就卖、无电就限、电费结零”,能够完成安全生产指标和发、供、售电量就是先进单位。电是商品已被社会确认无疑,就应该按市场经济规律赋予电力企业定价的自主权。国家和各级政府定价,电力企业所能做的工作只能是跑各级政府,汇报情况,争取调价。当国家和政府把电价批下来时,已经过了一年半载,这时电厂和电网已造成严重亏损局面。电价管理体制存在着随意性,滞后性和不科学性,严重制约着电力工业企业走向市场的步伐。电网目前的管理体制是以省网电力公司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发、供电企业为非独立核算单位,不具有真正的法人地位。行政上垂直领导,财务上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各发、供电企业实行内部经营承包加指标考核的模式,全年以网省局为单位,统一进行核算。因此,发供电企业不是市场的主体,不具备形成电网市场的条件,缺乏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机制。特别是在发电企业由多家投资主体成份构成时,或电量供大于求时,问题就更为突出。
四、电力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符合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加快实行股份制改造。上市公司要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先行一步。要规范信息披露,强化市场监管,对广大投资者负责。要把内部改革和加强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以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为重点,从严治企,苦练内功,挖掘内部潜力,努力降低各项成本和费用,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注7)
1. 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独立的电力管制机构
现代企业的最本质特征是政企分开,只有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才能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体,企业只有做到管理科学,才能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要抓住建制的重点。电力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实施政企分开,将管电的行政职能移交给政府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把行业管理职能移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把企业职能还给电力集团公司。
政企不分使电力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性、内部经营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要使企业具有市场活力,必须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彻底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离。健全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于政府和企业的中立性管理机构——电力管制机构,对中国电力进行管制和价格管制,管制者应具有:满足电力企业全部合理要求,确立质量标准;促进电力生产和销售领域的充分竞争;依据《电力法》确定和监督电力企业的电价水平,审批电力企业投资计划;解决电力企业之间的争端。如广东省电力集团公司将规范成为省政府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是省政府界定的国有资产出资者和授权投资主体,经营电力的经济实体,统一规划、建设、管理、调度全省电网的企业法人,按集团模式经营管理。
2.加速多经企业发展,实现主辅分离
所谓多经企业就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企业,其中有国家或集体的经济成分,也有通过股份召集的私人资本,这类企业往往是从原来的国营单位改造而来的,相对比较落后。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与主业密切相关的电力多经企业不可避免受到很大的影响,电力多经企业现阶段大都处于亏损的边缘。目前电力多经企业缺乏竞争力的原因之一是队伍规模相近,结构相似。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从大局出发,通盘考虑电力多经企业的改革问题。通过资产重组,对电力多经企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形成大、中、小不同层次的多经企业或企业集团,具备既能参加国际竞争,又能适合国内竞争的条件。
要实现联合重组,就要打破旧体制下条块分割、画地为牢的局面,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在重组的过程中,注重提高电力多经企业的科技含量,实现电力多经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内部环境分析,以电力多经企业的技术优势、装备优势,完全有能力,有条件走多元化经营之路。还可组建装备租赁公司、咨询公司、检修公司、搞一些加工制造企业等。从长远发展考虑,电力建设市场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电力多经企业如果只坚持走发展主业一条路,企业盈利较小,经济效益很难有大的突破,企业就不会有大的发展。要保持一定的增长性,实现两条腿走路,企业就必须利用自己剩余的经营资源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从近期脱困目标着眼,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也是电力施工企业的必然选择。在基建任务不足,市场疲软状况不能马上改善,而企业面临着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发展多元化经营可以适当分流部分富裕人员,精干主体,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制定一个人才引进计划,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从大专院校或人才市场中招聘、吸纳一批企业急需的懂经营、会管理的人员,改变目前企业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电力多经企业要走规模和效益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才能立足社会,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要通过适时地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营项目,加强分工协作,优势联合互补,促进企业扩规模、增效益,不断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社会知名度。
3.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实现“厂网分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优化起基础性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制定了电力工业要按“公司化改组、商品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方针。《电力法》明确把电力企业分为电力生产企业、电力建设企业和电网经营企业。按照以上划分分类理解为:发电厂即为电力生产企业,供电企业为电网经营企业,各电力建设单位为电力建设企业,上述即为整个电力工业的构成。整个电力企业都应成为电力市场的主体。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电力企业改制应遵循如下原则。
(1)国家电力公司和下属子公司以及供电企业应成为以资本和利益为纽带、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联合体,而不是行政隶属性的上下级公司。
(2)建立各级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的三会制度,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机构。
(3)电网经营企业应按各级供电营业区的划分,领取供电营业许可证,依法经营。
(4)各级公司和同级电网经营企业之间,应通过电力市场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条件下,运用价格机制进行调节和分配各投资者之间的利益。
(5)各级公司应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督指导下,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求平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成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厂网分开,竞价上网。
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为在发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首先要实现“厂网分开”,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电力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进行划分。发电环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发电资产直接改组或重组为规模大致相当的5个全国性的独立发电公司,逐步实行“竞价上网”,开展公平竞争。竞争导致的结果,电价的上涨,但这个涨幅是有前提的,必须是老百姓用得起电,在此基础上,合理化涨价,国家会对此进行宏观调控。
4.完善分配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分配制度就是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起具有市场分配机制、利益制衡机制和内在激励约束机制的科学管理、规范运作功能的一种制度。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工资分配形式。把工资分配与资源配置、人才知识、企业经济效益差别和职工劳动技能差别等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除弊兴利,努力建立符合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基本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电力企业现行的岗位技能工资制为“岗位等级工资制”,原岗位技能工资制中的技能工资并入岗位工资中。
把市场分配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分配之中, 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机制。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实现科学管理。现代企业制度本身就是企业产权制度、企业法人制度、企业组织制度、企业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多层次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江苏电力就对此做出一些改革:进一步强化企业工资调控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支付行为监控制度、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制度、劳动力市场价位发布制度和人工成本预警预测制度。加快建立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市场分配的制度、鼓励增加经营性收入和投资性收入,建立健全与经济效益提高相适应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注重社会公平、切实维护分配秩序,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指导、调节、监管职能。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切实增加劳动者收入。
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体现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产业之一。国有电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重大制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的领导体制、组织管理结构、经营管理方式和管理内部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无论是主辅分离,还是竞价上网,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进行竞争的基础上可能会发生电费上涨,但涨幅是有前提的,必须是在老百姓用得起电的基础上进行涨价,国家会对此进行宏观调控。本文针对电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浅谈了几点对策,并不能切实解决问题。要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电力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运用电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使电力工业从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充分挖掘企业的内部潜能,促进电力企业良性循环和稳定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和社会的整体效益。
引文注释:
(注1) 李福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推进电力多经改革》,《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4年第10期,65-66页。
(注2) 彭安福:《电力企业现代管理》,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25页。
(注3) 谈文华:《科技进步与电网发展》,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80页。
(注4) 王凤山:《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知识经济》,2008年第1期。
(注5) 赵钟三:《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全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123页。
(注6) 刘冀生:《企业战略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79页。
(注7) 陈佳贵:《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100页。
参考文献:
1. 谢男,《浅议电力工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地方电力管理》,2001年第3期。
2. 胡淑珍:《中国经济热点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 洪建民:《水电企业多种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水电厂》,2003年第2期。
4. 王黎敏:《市场呼唤水电站专业化管理》,《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3年第12期。
5. 廖平,李艳思:《电力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云南电业》,2003年第12期。
6. 郭殿新:《改革是电力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民日报》,2002年06月第5版。
7. 牛国良:《现代企业制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年9月第1版。
8. 张鑫:《现代企业制度概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电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