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民营企业地区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东部及沿海地区
国家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东部发达、西部滞后、中部平庸”是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从民营企业的分布看,入围05年度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年营业收入总额2亿元以上)共2688家,而企业数排在前三名的地区浙江省(978家)、江苏省(590家)、上海市(181家)就占了65.1%,规模大、影响大的企业大多也集中在东部。我国先后设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大经济特区,均地处东南沿海。而中、西部地区由于早期政策与民营企业数量、规模的严重不足,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落后,中、西部地区成为“民工”输出大省,如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省。
3、民营企业经营规模正不断扩大,实力逐渐增强,自身素质逐步提高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民营企业正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入围全国工商联上规模企业(年营业收入总额2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有2688家,比上一年增加569家,同比增长26.85%。05年度上规模民营企业营业收入总额为31360.48亿元,营收总额10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41家,其中超过200亿元的有8家。根据2006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显示:有87家民营企业晋升500强。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光彩事业,民营企业纳税意识增强,2005年度上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纳税总额1184.03亿元,其中前500名企业总计726.89亿元,比上年增长24.25%。
随着中国融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营企业还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市场上展示出了自己强大的竞争能力。如联想集团成功并购IBM全球PC业务,使得其在PC业务上的产能和世界地位都进入了世界前十位。
(三)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某些民营企业已经成长为很多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龙头,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快速增长的民营企业在提供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出口、优化所有制结构、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技术创新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骄人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1、民营企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量的主力军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目前正以平均每天增加1500多家民营企业、注册资本每天增加30亿元的速度飞跃发展,其产值已逐步占据中国当前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在当前民营企业所创造的经济总量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的统计,目前中国GDP的68%是由民营企业创造的。民营经济还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民营企业数超过20万户的有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山东六省市。因此,民营企业不管是数量还是经济增长的贡献,都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量的主力军,民营企业越发达的地区,这种状况越明显。
2、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发展,国有经济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民营经济的比重快速上升。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据全国工商联2006年对全国私营企业的调查,分别有8%的私营企业已经参与国有企业的兼并收购,有13%的私营企业准备参与国有企业的兼并收购。民营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促进了国有、集体经济的资产重组和机制转换,投融资体制由单一投资主体向多元化主体转化,从而使得中国企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3、民营企业成为就业的主渠道,为社会稳定做贡献。
民营企业具有劳动密集程度高、开发就业岗位潜力大的特点,因此,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力。截止到2005年底,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中就业的比重已达84.1%,占城镇就业的比例已达75%以上。民营企业创造的就业,不但分担了国企“减员增效”的后顾之忧,而且吸纳了非常多的新增劳动力。民营企业现已成为就业的主渠道,减轻了社会的压力。
4、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元化了,哪里民营经济发展快,哪里经济发展就快,社会问题也容易解决。当今的经济大省也是民营企业大省,如浙江、广东、江苏、上海等地的企业数量远远高于中西部其他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非农的就业机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如广东的东莞市、佛山市顺德区,成为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的先进典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同时建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吸纳新增就业人口,实现2020年国民经济再翻两番,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可以这样说,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必将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
二、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我国民营企业在这二十多年期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民营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及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民营企业从总体上说层次不高,从而使自身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内部制约因素
1、企业产权关系不够明晰
民营企业内部产权关系模糊,很多民营企业个人财产和企业财产不分。许多民营企业是以家庭为单位建立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现有的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占了80% 以上。而在企业壮大之后,并没有按照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要求,进行企业制度的改造,企业的产权与业主的个人产权混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创业者就是企业,企业就是创业者”的所有权模式,没有形成现代企业所具备的独立和完备的产权制度,使企业的发展深受个人和家族的制约而无法独立存在,企业的永续性和整体性也无法得到保证。另外民营企业家族成员之间产权界定模糊,在家族企业内部,各成员之间的产权界定不清,家族企业内部并没有将股权终极化,即终极到自然人,量化到个人。在企业发展初期家庭或家族成员之间靠血缘或亲情关系团结一致,共同度过创业初期的难关,相互之间的利益磨擦少。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成员间的利益冲突必然会加大,迟早会提出在各个成员之间重新界定产权的要求,这是“经济人”的本能。如成员之间无法对产权的界定达成一致,往往会最终导致由于“分家而分企业”的结局,影响民营企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思考及对策5(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