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由于其出生和成长的时代性,社会对民营企业的规范性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质疑,也确实有一些民营企业因为不规范而经受挫折甚至被淘汰。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法律完善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游戏规则更加科学、完善、透明,违规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规范经营、加强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民营企业发展和进步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产权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产权结构多元化,资本所有者与管理者分离,企业有独立地位,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企业的组织是多单位、多元企业,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综合结构;企业是市场主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同时造福社会、科学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是公司制,我国民营企业可依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公司制,即:建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形式。民营企业只有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才能彻底摆脱家族制的管理,使民营企业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决策机制,能够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解决民营企业家族管理的弊端,促进民营企业合理有序发展。
民营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和严格内部经营管理,加强技术开发、质量管理以及营销、财务和信息工作,提高决策水平、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大力推进全面质量管理,通过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细节管理、文化管理全面提高质量,从而以企业精神引领企业文化,用科学发展观创造"绿色"财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实现五个转变:一是实现向科技开发型转变。民营企业要特别注重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建立专门的科技开发队伍,增加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加速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的更新换代,树立产品的品牌意识。二是实现向资本经营的转变。民营企业要抓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机遇,推进业主制向股份制方向发展,实现资本股份化,形成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确保所有者权益和资产的独立运营。三是实现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民营企业要建立完整的市场、信息、技术、政策的跟踪、分析和决策程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四是实现向国际化经营的转变。积极发展与外商的合资合作经营,通过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提高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五是实现向依法经营的转变。民营企业要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做到学法、懂法、守法,依法规范企业的经营和行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自身的权益。
3、实施人力资源战略,建立健全各种用人机制
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正确认识现代人力资源及开发管理问题。当民营企业从单一产品生产经营模式向跨行业生产领域转型,实行多元化发展时,就更离不开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场开拓人才等。从企业技术创新角度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财力和人才的短缺,多数只能采用创新模仿的办法参与市场竞争,从而阻碍了民营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管理水平、扩展经营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的步伐。因此民营企业要想通过持续创新就必须招聘到合格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计划和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以满足企业长期和短期经营发展的需要,给员工创造学习和发展机会,加强对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工作的管理,提高培训的实效,建立公平的绩效考评体系,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公正公开的绩效考评标准,合理公正的评价工作业绩,建立有效的奖酬制度和激励制度。以往,民营企业主要是采用物质激励的方式,而忽视了精神激励的价值。但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对员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交互作用。民营企业要以薪酬和福利等物质激励手段为基础,在精神激励方面进行不断创新。例如,在企业中,破除家族式统治和家长式管理,尊重和相信员工,采用授权与民主参与激励方式来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采用成长激励方式,注重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稳定员工的基础队伍,提倡合作与交流的团队精神,让员工有归属感;采用情感激励方式,使情、理、法、权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尊重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民营企业需要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他们常常会成为支持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民企职业经理人一般是从基层的工作岗位做起,了解民企的发展过程和企业运行流程,在成为管理者后,其进入角色较快,发挥作用较明显。如果授以有效的管理理论工具,其会比外行更易于切中要害,解决问题可以一针见血、一步到位。同时,民营企业要从企业百年发展需要出发,实施人才高地战略,制定长远人才发展计划,建立健全用人机制,敢于不拘一格招贤纳士,用情感、用事业、用待遇有计划、有步骤地吸纳各类优秀人才,并为之建立职业阶梯计划,通过培训等方式增强人力资本的功能,还要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关键人才”是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主动、赢得优势的第一资源。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凝聚激励员工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三个层次,其中共同价值观念是“集体公共人生”,构成企业文化的内核。纵观国内外大量的民营企业,有的不仅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并且成为卓越公司,而有的只是昙花一现,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差异。卓有成效的企业文化建设,能使企业根据所处的现实环境和对发展前景的把握,塑造并贯彻作为企业文化内核的价值观,把企业员工个人的目标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形成企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价值观、发展目标等一经被员工接受,员工就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将自己视为企业的一员,信赖企业,把企业作为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抱负的地方,从而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活动,完成自己分担的任务;并且,有利于培育积极向上、互教互帮、携手共进的团队精神,齐心协力实现企业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创造出一种员工受重视、受尊重的文化氛围,彰显出激励功能。首先,要在寻找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据上确立好自已的使命、追求、愿景,构架核心价值体系;其次,企业应该在完成对未来发展战略性的系统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描述未来战略发展轨迹,确立核心竞争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依据和内在动因。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有助于企业内部激发员工的自豪感、责任感,齐心协力办好企业;而且可以辐射到企业以外的领域,如对构建和谐社区、促进家庭和睦等发挥积极作用,在社会上、在合作伙伴之间树立良好形象,建立融洽关系,从而既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又为社会文明进步作出贡献。所以说,每一个民营企业都必须创建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彰显个性,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5、创建“学习型企业”,不断学习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能够使企业在多变的环境中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并且不依附某一个特定的人、产品或技术的一种组织资源。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到了价格竞争仍然普遍存在,但开始让位于创新能力竞争的阶段。创新已成为企业有无竞争力和竞争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因素。在没有创新收益“外溢”的情况下,创新始终是一个有助于企业产品和服务差异性增大、有助于企业战略资产积累、有助于更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有助于大幅度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范畴。成功的创新,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家的新的、更大的创新冲动,并由此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创新收益。正泰集团、万向集团、联想集团的实践均表明,强烈的企业创新冲动与偏好,是大幅度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实现企业的更大发展。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组织学习、创新能力。企业必须把个人知识转化成组织资源,留人更要留知识。这就要转变员工职责,做好工作,留下知识;做好知识管理,明确规则,专人负责;做好人员传承,建立替补培养制度。如何建立组织学习能力?通过内部交流与外部请教,只有学习越多,洞察力越强,才能解决萌芽状态的问题。我们的企业得跟一流的企业合作,近距离、高起点学习;与一流的人为伍,高效率、前瞻性地学习。只有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才能共同提高。如何才能形成组织创新能力?企业不仅要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还要进行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创新的同时也要增强风险控制。
6、树立共赢意识,建立广泛的联合,实现共赢发展
当今的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是广泛的交往经济,离不开与各种类型人或企业的联合;当今的时代是竞争时代,只有通过广泛联合,抱团打天下,个人或企业才会最具竞争力;当今的时代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要成为国际人或跨国公司,更需要高超的联合能力。没有联合能力,就不可能适应这个时代。竞争与合作是一体的两面,密不可分。选择合作,不是不要竞争,而是为了更好的竞争。个人或企业的合作能力越高,其竞争力越强,合作范围越广,合作的境界越高,生存发展的空间就越大,获得的能量就越大。作为一个合作的竞争者,只有在竞争中寻联合、在联合中求竞争,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只有运用合力、善于借力、与众相融、广泛联合,才有强大的力量,才能把蛋糕做大、把事业做强,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做到这一点,中国民营企业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扬其精华,弃其糟粕,牢固树立现代企业发展的共赢理念、同好理念和竞合理念,摒弃中国历史漫长的“小农经济意识”和“窝里斗劣性”。 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思考及对策5(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