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票据市场从80年代的发育到90年代的规范和发展,其市场规模、市场交易条件、市场构成体系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现状。
1.市场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良好的经济金融形式,我国票据市场也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2003年底,已签发的未到期的商业汇票余额为1.28万亿元,同比增长73.5%;票据贴现和再贴现余额8934亿元,同比增长69.7%;2004年底,已签发的未到期商业汇票余额为1.5万亿元,同比增长17%;票据贴现和再贴现余额10033亿元,票据贴现同比增长增长26%;2005年,已签发的未到期的商业汇票余额为1.96万亿元,同比增长32%;票据贴现和再贴现余额13803亿元,票据贴现同比增长35%(注2)。这些数据表明,近几年来,中国票据市场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2.市场交易条件有所改善。
一是进入市场的主体不断规范化。二是市场的交易客体不断增多。票据品种稳中增加,为票据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更多的交易机会。也适应了资金需求者的资金需求结构,市场均衡在结构上有所体现。三是市场的交易价格---利率的市场化趋势,表面票据时常运行所要求的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完善,市场上所形成的利率更能反映短期资金的供求状况。
3.票据市场构成体系有所完善。
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商业承兑汇票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等逐步构成初具体系的市场。
(二)目前我国票据市场呈现的特点
1.票据市场主体多元化。
随着票据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票据市场的活跃程度也日益增加,主要表现在参与主体数量迅速增加,1999年以前,参与票据市场的主体基本局限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少数大型企业或缴存全额保证金企业,在中国人民银行有关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商业汇票的推广范围逐步扩大,参与市场主体数逐步增加,众多的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逐步成为票据市场的重要参与者。2002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年度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53%和56%。票据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基本形成,为我国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2.票据融资功能不断增强,对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发挥积极作用。
在一部分地区,票据融资已成为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1996年到2002年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比例由55%提高到143%(注3),表明主要应用于企业商品流通领域中、作为支付手段的银行承兑汇票开始更多的进入银行体系,在企业与银行、银行与银行之间充当一种融资工具。在内需不足、贷款有效投入不足和存在通货紧缩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票据融资的发展加速了资金周转、缓解了企业资金不足,衔接产销关系,扩大了生产,支持了各地经济地发展。
3.票据市场产品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为了更好地开拓市场和提高竞争力,各商业银行纷纷开发新的票据产品,将票据业务作为优化信贷机构、改善资产流动性、改善经营效益以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如:深圳发展银行的以票据为核心的企业短期融资解决方案(CPS方案)、民生银行的“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招商银行的“企业贴现回购、贷款协议回购”以及工商银行的“信用证项下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和“银行承兑汇票部分放弃追索权贴现业务”等新的票据业务,这些新产品的推出促进了票据市场的发展。
4.中央银行票据将成为央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短期利率的重要工具。
近几年来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大量使用中央银行票据,并且正在形成每周操作的中央银行票据发行机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引入银行票据替代回购品种,增加了公开市场操作的自由度。中央银行票据已成为各家资金富裕的银行机构运用临时资金头寸的重要工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参与公开市场操作或在二级市场买入等方式持有中央银行票据,以灵活调剂手中的头寸,因而减轻了短期资金运用压力。
5.尝试设立票据专营机构。
2000年11月9日,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在上海成立,这是国内首家票据专营机构,2002年末,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北京、天津、广州、重庆、西安、郑州和沈阳七个分部相继开业,因而,中国工商银行基本在系统内实现了票据专业化经营和垂直管理。在中国工商银行的带动下,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设立了票据贴现窗口。从国外票据发展的经验来看,通过构建专业性票据经营机构,引进票据做市商制度,充分发挥其在经营动力、经营效率、专业化水平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切实提高票据业务的效率、防范风险能力和规模效益。
三、我国票据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我国票据市场发育的相对滞后
1.票据市场规模尚小,与我国其他金融市场相比,票据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
近几年来,尽管我国银行的票据业务和票据市场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是与货币市场的其他子市场相比,票据市场的发展仍不够成熟,存在诸多问题。从总体上看,票据市场的规模偏小,票据贴现总额占GDP的比例不到20%,而同期股票市场总币值占GDP的比例约为50%(注4),可见票据市场在我国金融市场中的比例还很低,仍处在与票据市场在金融体系中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不相适应、规模较小、市场规模有待深层次挖潜的境地。市场规模有限使市场发展缺乏基础,严重制约了整个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
2.票据市场发展不平衡。
票据市场平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各个子市场协调发展、各地区的票据市场平衡发展。从我国的现状来看,票据市场存在发展失衡的问题。
(1)各子市场发展不平衡,票据市场交易工具单一。票据市场应提供足够数量的不同期限、收益、风险和流动性特征的多种信用工具。虽然我国《票据法》规定了票据包括本票、汇票和支票三种,但实际交易的只有交易性票据,没有融资性票据,即使在有限的交易性票据中,目前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所占的比重高达87%,商业承兑汇票所占的比重较小,仅为13%,商业承兑汇票由于资金回收率较低,风险性大,难以被企业(债权方)接受,在票据市场中处于被排斥的地位。在单一银行承兑汇票的情况下,票据业务发展完全依赖于银行信用,既不利于商业银行规避票据风险,引导企业扩大票据融资,也不利于票据市场的发展和进一步深化。
(2)各地区票据市场发展不平衡。近年来,中央银行高度重视票据业务的开展,相继出台了多项措施促进区域性票据市场,并在再贴现指标上向中心城市明显倾斜。借助宏观政策的利好,各中心城市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资金实力,充分发挥其金融资源集中的优势,大力开展票据业务,使我国票据市场的区域性特征愈加明显。票据业务发展失衡主要表现在:一是中西部地区的票据市场发展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二是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的票据市场发展失衡。在同一区域内,中心城市的票据业务量所占比重往往达到50%左右。如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辖区内广东省票据业务量占比高达95%,而广东省内的票据业务又有80%以上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间票据市场发展的失衡是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资金瓶颈现象更加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 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完善措施(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