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激励约束规范化。报酬要和绩效挂钩,公司所有员工的收入水平应与公司的盈利情况、整体实力、为股东带来的回报挂钩。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实行公司化改革不仅可以保障出资者的地位和权益,有利于资本的保值增值,还可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以及分散经营风险。
(3)经营行为市场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业务营销体系和有效的营销管理政策,针对业务发展实际,制定个性化营销方案,增强营销人员的激励机制,加大营销力度,提高业务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4.建立统一的票据市场。
市场越大,交易越活跃,价格波动越小,市场也就越有效。只有在统一市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统一的市场价格和市场利率,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也只有在统一的市场基础上,中央银行才能真正运用再贴现这一货币政策工具配合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来有效调节基础货币的供应量,起到直接、迅速、导向的作用。因此,要在全国中心城市区域票据市场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扩充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网络的功能,建立面向所有金融机构及企业法人的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系统。
5.丰富和充实交易工具。
丰富票据种类,扩充票据数量,增加票据市场的交易工具是票据市场发展的基础。基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信用状况和票据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当前应把商业承兑汇票的推广和使用作为重点,并逐步推出商业本票,为今后融资性票据的出台探索经验。具体做法:一是要继续稳步发展银行承兑汇票,扩大票据承兑、贴现量,解决好票据使用主体过于集中的问题,努力拓宽票据承兑、贴现面,对符合条件中小企业的票据承兑、贴现申请要大力予以扶持。二是要大力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应尽快建立和实行商业承兑汇票签证制度、商业承兑汇票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商业承兑汇票保证金制度和抵押担保制度,通过规范管理,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商业承兑汇票使用。三是适时推广使用银行本票,将存单、保险单纳入票据范畴,尝试开发无担保票据、公司票据等商业票据,不断创新丰富票据市场信用工具。
6. 逐步促进融资票据的发展。
根据发达国家票据市场的发展经验,融资性票据占据票据市场的地位乃是大势所趋。发展融资票据性必然是我国票据市场发展方向。它的发展情况取决于社会信用发展程度、市场管理者创新的勇气和决心以级市场需求的紧迫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分阶段逐步放开融资性票据,先在区域信用好的地区进行试点,积累相关经验后有点到面,逐步推广。应选择一些资信情况较好、经营状况正常、现金流量稳定的大型企业进行试点,不再强调其签发的单笔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然后推广效益好、信誉高、管理规范的中小型企业;最后是建立专业性的商业票据发行公司和规范的票据交易所,通过严格控制票据的再贴现,来鼓励转贴现和票据转让行为。
7.进一步发挥再贴现促进票据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
再贴现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具有总量调节和结构调整的双从作用。随着票据业务的迅速发展,再贴现政策作为推进其他货币信贷政策、改进金融服务的重要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票据市场建设中,央行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根据经济形势,适时调控再贴现的规模和数量,加大再贴现总量调控的力度和幅度;进一步集中再贴现业务管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改善服务方式,合理选择再贴现票据,适当简化票据承兑、贴现、再贴现的业务手续,积极利用票据的再贴现来推动票据业务的发展,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促进结构调整,切实提高银行、企业对再贴现等货币政策传导信号的敏感度,扩大企业对票据承兑、贴现的内在市场需求。
8.加强票据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大原则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是一大主题。票据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资产业务之一,在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着严重的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问题,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建立票据市场主体准入和规模管理制度。我国可以考虑参考西方国家的做法,加强对金融机构承兑资格和承兑规模的控制。
第一、金融机构开展承兑业务必须经监管部门审批。
第二、要建立权威性的资信估机构,加强对票据业务活动中的交易风险和可能出现纠纷进行仲裁,保护票据持有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稳定的交易运作程序,为票据当事人提供良好的经营空间。
第三、建立票据承兑的规模限制,可以削减银行信用扩大对货币政策的抵消作用,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体方法包括: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与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之和与各项存款余额的比率,要控制在80%以内。
第四、将承兑垫款计入不良贷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银行不顾自身情况盲目增加承兑总量的冲动。
(2)切实防范票据业务操作风险。一是选好票据业务人员和适合办理票据业务的企业。二是把好票据审查关、背书核实关、票据真伪关。三是坚持对有以下情况的票据如:没有真实商品交易背景;票据真伪鉴定有疑点;对汇票的出票人、受票人资信状况不清楚;查询方式和查询结果不落实;信誉差、资金兑付慢、结算渠道不畅的银行承兑汇票;未经双人复查、主管领导审批;人员素质、责任心和操作办法不具备等,不办理票据业务。
(3)正确把握拓展业务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开展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业务是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优化资产结构、降低信用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的有效工具和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当前资金面总体趋紧的态势下,充分发挥票据资产周转快的优势,有利于商业银行在确保流动性的基础上提升经营效益。但是由于业务的发展,票据业务所固有的风险如:信用风险、诈骗风险和道德风险等也随之增加。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处理好开拓市场和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既不能超越风险防控能力、为求短期利益而盲目发展,又不能由于畏惧风险而限制、收缩甚至停办业务。
(4)改善票据市场监管。一是商业银行要将票据业务管理纳入内控制度建设框架之下,进一步完善票据业务的操作流程和内控管理制度,切实加强票据业务风险的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稽核。二是金融监管部门要认真监测分析全国票据市场运行情况,切实监督检查各商业银行票据业务运作的合法合规性。
9.建立全国统一的网络咨询系统。
票据市场有主体多元性、交易连续性、地域无限性和风险速发性特点,一些不法分子频频制造假票、变造票、空头票、克隆票,而我们感到棘手的问题是票据的验证和票据的信息查询,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提高票据经营者的内控能力之外,全国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票据查验与咨询网络。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有自己的电子网络系统,但缺乏网络联通和标准化管理手段,又造成了票据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公开。所以应票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应建立一个功能强大、信息内容丰富、使用便捷的中国票据市场统一网站,构筑各区域市场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票据市场信息沟通的桥梁,提供全方位的票据签发、承兑、贴现、再贴现等信息服务查询,解决金融机构之间缺乏交流以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票据的流通进行全程监控,切实防范风险。
引文注释:
(注1)吴世亮:《中国金融市场理论与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第100页(注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4年第四季度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金融出 版社,第20页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3年第四季度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金融出版社 第17页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2005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中 国金融出版社 第22页 (注3)吴世亮:《中国金融市场理论与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02页 (注4)刘定华:《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及其法律保障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第38页
参考文献:
1. 吴少平、王罔求:《票据法全书》,新华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2. 刘为霖、边维刚:《票据融资与票据市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3. 刘定华:《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及其法律保障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4. 吴世亮:《中国金融市场理论与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5. 鲁毅主编:《商业银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海天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6. 吴跃: 《关注票据业务发展中的问题》,《中国金融》,2004年第3期,第45-46页。
7. 秦池江:《论票据融资的经济功能与市场地位》,《金融研究》,2002年第1期,第93-100页。
8. 徐志宏:《中国票据市场苦与乐》,《银行家》,2004年第1期,第33-37页。
9. 孙龙才:《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对策》,《济南金融》,2001年第5期,第32-33页。
10. 四大银行票据业务猛增的背后,中国金融网专电 ,20038月5日。
11. 胡丹:《组建专业化的票据公司推动票据市场的发展》,《金融与经济》,2000年第7期,第31-32页。
12. 林明增:《我国票据市场的回购与思考》,《上海金融》,2001年第3期,第17-20页。
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完善措施(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