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信贷地区分布来看,资料显示 ,截止2006年12月末,消费信贷前六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山东,其消费信贷余额为15052.5亿元,占全国比重高达62.6%,而西部十二省(区)市的消费信贷余额总和为3329.6亿元,仅占全国的13.8%。不难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消费信贷规模越大,而占全国人口近60%的广大农村地区,消费信贷发展却极为缓慢,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三)消费信贷资金向少数业务品种集中
从消费信贷资金分布来看,资料显示 ,截止2006年12月末,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余额达19857亿元,占全部消费信贷余额的82.6%;助学贷款余额181.35亿元,占比0.8%;汽车消费贷款余额达1009亿元 ,占比4.2%;此外,耐用消费品贷款、信用卡消费等其他消费信贷余额约为2999亿元,占比12.4%。显而易见,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大量集中于房地产市场,无疑将加剧房地产行业风险以及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而耐用消费品贷款、助学贷款等其他消费贷款业务品种发展却较为缓慢,使得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结构极不合理。
(四)居民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需求未能真正得到满足
按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一国消费结构开始升级 。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2006年我国人均GDP已近2000美元 ,国内居民的财富积累已超过了消费升级的临界点,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正面临着极大的需求和市场。但近年来,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并没有呈现高速增长,甚至出现了增速趋缓的现象,而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却普遍存在着流动性过剩的现象(自2006年7月至2007年4月间,中央银行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以缓解流动性过剩造成的影响)。商业银行在消费信贷市场上表现出一定的“惜贷”、“慎贷”、“嫌贫爱富”等现象,使得信贷配给现象更为突出。正是由于商业银行存在着信贷配给现象,一些城乡居民无法从正规金融获得贷款,为了满足自身融资需求,转而投向民间借贷,从而导致了民间借贷、非正规金融盛行——在消费信贷严重不足的农村地区显得尤为突出 :何广文(1999)的调查发现,农户贷款中来自民间借贷的比重高于75%;温铁军(1999)对中、东、西部15个省份的调查发现,民间借贷的发生率高达95%;IFAD(2001)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中国农民的信贷需求主要依赖于非正规金融,其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贷款的规模大约相当于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四倍。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信贷配给,抑制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影响了资金市场的配置效率,加剧了信贷市场的分割,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阻碍了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制约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存在信贷配给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信用缺失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是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配给的根源
尽管近年来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快速发展,但由于我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信用还未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经济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社会信用观念比较淡薄,社会失信导致消费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一般而言,借款人在向银行申请借款时,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偿还能力,但为了获取贷款,借款人往往更多地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则尽量少提或不提。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居民个人普遍缺乏信用记录, 银行往往无法准确获得借款人的收入水平、财产状况、负债能力、信用状况等重要信息,或者银行为获取这些信息所付出的成本较高,因此,银行通常采取提高贷款利率或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担保等手段以防范风险,从而加大了消费贷款的交易成本。而交易费用的提高往往使得低风险借款人退出信贷市场,并诱使借款人从事高风险投资项目,从而形成“逆向选择”。正是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缺失,借款人失信成本极低,借款人在获得贷款后更有可能任意挥霍或不归还贷款,极易诱发“道德风险”,将进一步加剧银行的风险。再加之我国的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银行还无法准确衡量贷款的风险程度,因而也无法确定最优的贷款利率水平来弥补市场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而在信息不对称市场,贷款风险不能独立于利率水平,利率的提高可能降低而不是增加银行的预期收益,因此,在当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商业银行通过信贷配给,在一般的利率水平拒绝一部分的贷款需求,通过牺牲部分市场效率,以降低金融风险,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
(二)消费信贷市场不健全以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导致的金融风险是促使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配给的重要客观原因
从信贷配给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信贷配给其实质是商业银行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其目的是限制高风险的资金需求,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消费信贷市场面临的风险越大,银行就越需要配给制度。由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阶段,经济运行机制仍存在许多扭曲和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社会信用意识比较薄弱,个人真实信用状况难以评价,个人信用担保机制还不完善,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消费信贷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城乡居民的收入总水平不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等因素都加剧了消费信贷的风险。与此同时,由于受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创新能力以及人才等客观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的内在动力不够,提供的消费信贷品种较少,消费信贷制度尚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健全,银行对信息的甄别处理水平较低,风险防范及处置能力不强,也使得消费信贷风险加大。因此,当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不健全以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这一客观事实,也是促使商业银行为降低金融风险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对消费信贷市场实施信贷配给的重要客观原因。
(三)商业化经营取向是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配给的理性选择
关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