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信贷配给是信息不对称的金融市场上的一种长期均衡现象,在存在信贷配给的信贷市场上,市场的有效需求是难以得到完全满足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正在迅速发展,但从消费信贷发展现状分析,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着信贷配给现象,并阻碍了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信贷配给理论基础出发,通过对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环境以及商业银行经营特点进行分析,指出社会信用缺失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是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配给的重要根源,消费信贷市场不健全以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导致的金融风险是促使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配给的重要原因,而商业化经营取向则是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配给的理性选择。据此,提出了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消费信贷市场环境、促进商业银行管理与创新、加快利率市场化推进、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等对策和建议,通过建立和完善信号传递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其他相关制度安排,控制和缓解消费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改善信贷配给现象,促使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信贷配给、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正文】:
消费信贷是商业银行以消费者个人为对象发放的用以购买特定商品、并以未来收入做担保的贷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信用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消费贷款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拉动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存在着信贷配给现象,阻碍了消费信贷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正确认识并解决信贷配给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产生的影响,值得引起我们重视。
一、信贷配给对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影响
完全竞争的市场是以供求双方具有完全信息为假设条件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信息是稀缺、有成本的,供求双方的信息通常具有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学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劳夫(George Akerlof)、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因为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而荣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他们完成的信息不对称及相关理论构成了当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按照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中,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缺乏信息,进而影响其做出正确决策,导致交易效率降低的现象。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交易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交易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提出的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理论创造性地分析了信贷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指出银行降低坏帐损失的最优策略是对贷款进行配给而不是提高贷款利率。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定义是,当存在下述情况下,信贷配给就存在,“(1)在一些看起来差不多的贷款申请人中,有人申请到了贷款,而有的没有,尽管遭到拒绝的申请人愿意出更高的利率;(2)存在着可以确认的经济人群体,在既定的贷款供给量下,无论什么样的利率水平都无法得到贷款,尽管在更多的贷款供给量下,他们可以得到” 。从信贷配给的定义不难看出,在存在信贷配给的信贷市场上,市场的有效需求是难以得到完全满足的。
我国的消费信贷业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一直较为缓慢。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形势逐步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自199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指导意见》,允许所有中资商业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并要求其加大消费信贷投入、逐步扩大消费信贷服务领域、开发新的消费信贷品种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正式步入快速增长时期。据统计 ,截止2006年12月末,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已由1997年末的172亿元增加至24047.7亿元,增长了约138倍。虽然消费贷款绝对数有了很大的增长,但从消费信贷的增长速度、规模占比、地区分布、资金投向等方面分析,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着信贷配给现象,并阻碍了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消费信贷增速放缓且规模占比较小
从消费信贷发展速度来看,资料显示 ,2000年至2006年,我国消费信贷的年均增长率为33.4%,但增长率呈逐年走低趋势:2000年消费信贷增长率达205.3%,而2006年这一增长率仅为9.9%。从规模占比来看,截止2006年12月末,消费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虽然从1997年末的不足0.23%上升到10.09%,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30-40%甚至高到60%(花旗银行)的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消费信贷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关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