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完善消费信贷制度建设,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促进消费信贷业务发展。首先,改造组织构架和业务流程。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消费信贷机构,并配备专业的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在风险防范的前提下,简化消费信贷业务办理流程,提高操作效率。其次,改善商业银行信息识别技术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化技术对市场信息进行监控、收集、整理和分析,在降低信息甄别成本同时,实现对市场风险的有效识别。再次,加快金融产品创新。资料显示 ,当前基本生活消费在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恩格尔系数由1995年的50.1%下降到2006年的35.8% ,医疗保健、教育娱乐、交通通讯等发展迅速,享受型消费比重逐渐上升,居民的消费结构开始由生活消费型向资产积累型、投资增值型消费转化。因此,商业银行应树立创新意识,适应当前消费结构升级需要,积极进行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消费信贷业务品种,努力形成自己的消费信贷业务品牌。监管部门要从市场准入着手,更新监管观念,改进监管方式,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积极探索和推动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将期限较长的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以及其他消费贷款进行证券化,及时回笼资金,以降低中长期贷款比重,增强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降低消费信贷风险。
(三)加快利率市场化建设
加快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建设,最终使商业银行能自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风险、收益等因素合理调整和确定利率,使利率真正成为市场资金供求的价格信号,并能准确反映贷款项目的风险程度,使贷款风险能得以量化。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对风险度较高、资信度较低的客户,收取高贷款利率,以补偿高风险带来的损失;对风险较低、资信较高的客户,执行优惠贷款利率,以吸引优质客户群体。通过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可以实行区别价格对待不同品质和风险的客户,既不会因利率水平过高而将优质客户挤出信贷市场,又可以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对客户进行融资并使商业银行获得较好的收益补偿。所以,加快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也能有效缓解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信贷配给现象。
(四)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在逐步提高,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巨大需求也在逐步显现。因此,商业银行应将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作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重点予以大力拓展。首先,应加强消费信贷的宣传与引导,增强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逐步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同时,切实采取措施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加快农村地区的征信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商业银行应从促进消费信贷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大力发展大额耐用消费品信贷等直接推动农村消费升级的信贷品种,同时也要探索开发其他适合农村居民消费习惯的信贷新品种。此外,对在农村地区发放消费贷款的商业银行,国家应在财政贴息、税收减免、坏帐核销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人民银行也可以考虑通过优惠的再贷款政策予以支持,以此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综上所述,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以及商业银行商业化经营取向是促使我国消费信贷市场产生信贷配给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发展消费信贷业务,一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消费信贷环境建设,以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二要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以降低金融风险;三要推进利率市场化并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以激发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的内在动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当然,发展消费信贷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扩大消费,因此,还需要政府部门从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收入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一些列宏观经济政策着手,提高消费能力,创造消费条件,增强消费信心,扩大消费意愿,在为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创造条件同时,推动消费快速增长,促进消费升级,从而使消费能够真正发挥经济增长引擎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乌家培等:《信息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2版。
2.卡尔•E•瓦什:《货币理论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罗延枫:《推动消费信贷发展的政策建议》,《中国金融(半月刊)》,2006年第17期,第11、12页。
关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思考(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