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致的表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前重后轻,如因领导人的变更,前任领导制定的奖励标准被大幅度降低。二是因人而异,相同的成绩分别给予不同的激励。
尽可能将激励制度化、规范化,要制定出客观标准,对各项指标要量化,对不能量化的内容要建立相应的对照体系,确保激励的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六) 物质与精神失衡造成的负面效应:
一方面,太注重物质激励,干好了就给钱,干不好就扣钱,组织与成员的关系被简化成劳资关系,这就削弱了成员的“主人公”意识,客观上诱发了“多给钱多干活,少给钱少干活,不给钱不干活”的思想。
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对高级人才的激励过分偏重于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不到位。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技术专家,都很难得到与之业绩相应的物质奖励,他们听到的常常是“要有奉献精神”之类的要求和“组织感谢你们”之类的鼓励。精神激励越是热闹,越显得物质激励缺乏力度,结果导致部分高级人才心理失重和行为失常,于是,一些人便设法获得“灰色”收入和寻求“在职消费”。(注9)
激励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门艺术,只有将这门艺术运用得当,才能有效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企业的组织目标得到有效的实现。
给员工合作伙伴般的荣辱与共感,每天赞美员工一点点,适时给出色的员工适当奖励,充分沟通让员工与企业齐心协力,加强培训提升员工自身能力,在融洽自恰的文化氛围中让员工发挥自我……这便是激励的艺术!激励员工,让企业的第一生产力为企业的发展推波助澜。
引文注释:
(注1):刘伟,刘国宁:《人力资源》,中国文实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66页
(注2):刘伟,刘国宁:《人力资源》,中国文实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68页
(注3):王瑜:《激励理论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应用》,2006年1月25日
(注4):《世界经理人》:《世界经理人》杂志社 2005年
(注5):艾理生:《赢在激励》,地震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168页
(注6):赵霞:《中外企业文化》,2004年12月11日,第1页
(注7):彦博:《激励员工的艺术》,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第209页-第300页
(注8):艾理生:《赢在激励》,地震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216页
参考文献:
1.罗伯特。赫勒:《激励员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2.威廉。J。斯坦顿:《销售队伍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3.刘伟、刘国宁:《人力资源》,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4.彦博:《激励员工的艺术》,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5.《世界经理人》:《世界经理人》杂志社 2005年
(1)《浅谈企业激励机制的建设》,2006年3月22日,无作者名
(2)《IT企业激励员工十法》,2006年1月9日,无作者名
(3)《企业激励方法失效的六大原因》,2005年12月3日,无作者名
(4)《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激励理论》,2006年6月24日,无作者名
(1)《知识型企业开展员工激励浅析》,2005年12月22日(无作者名)
(2)郁亚非:《建立良好人才激励机制的4个关键》,2006年2月5日
(3)侯武民:《销售人员激励问题浅析》,2005年8月15日
8.赵霞:《中外企业文化》,2004年12月.11日
浅析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激励艺术(九)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