⑶、有些企业管理者,在人才选拔、使用等方面搞任人唯亲和不正之风,甚至搞权钱交易
在人才的具体选拔和使用过程中,有的企业不能正确坚持公平、公正竞争的原则,不能任人唯贤,而是任人为亲;或者是拉关系,看情面走后门;或者是论资排辈,轮流坐位;更有一种病态现象,惧怕权力、能力、利益等方面对自身构成威胁,造成压力,嫉贤、妒能,严重地损害了人才的自尊,导致人才严重流失、浪费,使人才资源受到极大的破坏。使得一些人才无用武之地而“孔雀东南飞”;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守着人才喊渴,放着身边的人才不用,百般挑剔,偏要花钱雇外来和尚来念经,最后招来“女婿”气跑了“儿”;甚至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用人上大搞权钱交易,买官卖官。有副对联说的好:“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还有句顺口溜:“一千元挂个号,一万元报个到,三万四万给顶帽……”这些广为流传的对联和顺口溜深刻的批判和讽刺了这种社会现象。
2、企业用人机制观念落后,尤其是对关键人才作用认识不足
近几年来,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力度与过去相比有所加大,但企业对人才关键作用的认识仍欠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并没有真正树立起来。2000年为迎接加入WTO而在上海举办的两场人才招聘会上,200多家外资企业各显神通,人才招聘手法花样百出,小小摊位被挤得水泄不通,而国内企业的摊位上除个别几家企业外,都是冷冷清清,招聘手法简单,没有生气。人才是未来经济竞争的关键,谁掌握了关键人才,谁就占领了竞争制高点,而我国企业对人才争夺战反应如此冷漠,对人才国际化感觉如此迟钝,实在堪忧。观念上的落后,导致行动上的迟缓,当国外企业开始大肆争夺我国人才时,我们的企业又惊慌又惧怕,在具体准备上又很不足。在人才使用和人才管理上,我国企业同样观念落后,对于国际化没有感觉,如何发展、提升企业人力资本,如何更科学地进行国际化人才管理和开发,许多企业还未考虑。而加入WTO后,国外资本将大举进入,国内人才将被争夺,我国企业内部的现有人才也将成为外资挖掘的对象,关键人才面临流失。因此,人才观念落后是我国企业存在的关键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此外,我国企业传统的管理体制较为封闭,对国际化环境变化感受较弱,这使国际人才和国际管理经验、知识在企业内部得不到及时传播和渗透。缺少开放性还表现在企业人才流动上,人才或是流动不足或是流出人才而流进庸才,使企业缺乏新鲜血液的补充,大量庸才沉淀下来,企业管理增加内耗。而一方面企业的运营机制僵化,面对外部环境反应迟钝,而作为个体的人才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能及时接触到国际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思想。企业又缺少对人才的持续培训,人才知识老化得不到补充,人力资本得不到国际化提升,这使企业中唯一活的要素渐渐脱离国际环境,最终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被淹没。因此,这样的企业当务之急应采取得力措施,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在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
3、企业用人机制因循守旧,不能充分发挥员工潜能
用人机制的守旧表现在一是重学历轻能力。许多企业在用人时,往往只看重学历,而忽视人才素质和实际能力,许多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员工,由于没有高学历和文凭,因而无法获得提拔和重用。二是重能力轻修养。致使一些心术不正的所谓“能人”走上重要岗位甚至领导岗位,造成企业管理的混乱。三是“近亲繁殖”。录用素质不高的亲戚好友,把人才拒之门外。四是“高能低配”。造成大材小用、学非所用,形成人才浪费。人员的雇用以适度为好,程度过高不见得一定有用。日本松下公司的观点是“如果碰到想从事新的工作的,只要这个新人人品好,就可以让他去学习,不必非要有经验的人。”就人的能力而言,可分为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现实能力是由以前学习,经验积累而形成的,而潜在能力是可以发展在未来从事某种工作的能力、兴趣、性格、气质,这些都可以为未来某种工作提供基础。在现实中,企业往往重视人才的现实能力而忽略了人才的潜在能力。
4、培训机制不够健全,员工创新意识不强
欧美和日本的企业在开展培训工作中,非常尊重个人的发展意愿和需求。他们的培训计划一般由本人提出,与领导协商确定。在个人提出培训计划的基础上,培训计划由下而上制定,充分尊重个人的特点和发展意愿。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按需培训,突出个性。而在国内企业中,培训计划、科目和内容由培训主管部门制定和确认,受训者一般没有选择的余地。这种不考虑受训者需求和个性特点的比较粗放的计划方式,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也是造成受训主体参训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为数不少国有企业没有培训制度,尤其在一些非生产企业,“进门上岗”比较普遍。不少员工在企业工作十多年,没有接受过本专业的系统培训。尤其对于企业管理者的培训,缺少制度,没有目标。整天忙于事务、忙于应酬,忙于开会。只凭“经验”管理,缺乏创新能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