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培育“成长”机制,促成双赢成果
马斯洛将成长与发展视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一个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当他初入公司时的期望值可能是得到表扬、多一些奖金。然而,三五年、或者十来年后的他,渴望成长、渴望发展、渴望有着自己的事业,开始追求成就感。这个时候,企业如果能够适时推出既符合他成才,又适合他能力与性个张扬的工作,尤其当这项工作在其他同事都感到无能为力之际,那么这时的激励作用将远远大于简简单单的奖金。
引文注释:
(注1)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 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马斯洛的著名^论文《人类动机论》最早发表于1943年的《心理学评论》。马斯洛所说的生理需要,主要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曾经举例说,一个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人,他整天想到的都是吃,走路想的是吃,睡觉梦到的也是吃,获得食物成为这个人当前最为急迫最为强烈的需要。
(注2)奥德弗的ERG理论 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类:存在需要(existence needs)、关系需要(relatedness needs)、成长需要(grouth needs)。
(注3)美国学者麦克里兰1966年发表《促使人们争取成就》一文,强调高成就思想在行为中的作用。要让所有工作人员都来关心事业的成败,都喜欢承担富有创造性、挑战性的工作。
(注4)《传统价值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详见《中人网》。
(注5)在儒家思想的信徒中,有一句口号很流行,就是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它是儒家学者们公认的最为合理的一条人生道路。在《大学》里是这样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6)“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不过,“文本史”的角度讲,这个说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如上所述,整个这句话原出于《孟子》。
(注7)语出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
(注8)在美国硅谷2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中,有6万名是中国人。
(注9)宝元通百货公司,是曾经闻名四川乃至西南地区与民生轮船公司、烛川电灯公司、新丰面粉厂齐名的民族资本企业。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于1950年5月1日建店,是在中国百货公司西南区公司直接领导下以“宝元通百货公司”旧址为基础成立的重庆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店。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J.马尔托奇奥:《战略薪酬: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2.刘建:《有效沟通的艺术》,海潮出版社2003年4月版。
3.郑大奇、罗丹:《人力资源管理适用法律速查手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4月版。
4.肖鸣政:《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版。
5.(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6.吴战凯:《最新人力资源管理表格及核心制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8月版。
7.邱庆剑:《人力资源管理工具箱》,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版。
8.国际人力资源研究院编委会编:《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版。
企业激励艺术浅析4(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