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拟进行境外投资的主要区域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第一,发达国家近期投资相互渗透增加,减少了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这为中国企业扩大对这些国家的投资提供了机会,减少了竞争对手,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相对容易些。第二,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与中国相似,有助于中国发挥相对优势,从而获得比较利益。实践表明,中国的某些传统产品在发展中国家中有相当的优势,其中包括纺织品,服装,日用杂品,文教用品等,在初级产品加工,一般机械加工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第三,中国境外投资,通过就地生产和销售既可以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又可以利用这些国家的出口配额或享有的外贸优惠条件进入第三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例如,中国的一些产品直接销往欧美市场难度较大,而投资于对欧美国家享有自由贸易权或有特殊销售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其企业生产的产品则可长驱直入欧美市场。综上所述,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区域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港澳地区,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和地区。
2、扩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发达国家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境外投资的理想场所。投资于发达国家,第一可以吸收先进技术,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因为通过对发达国家的技术领域进行有选择的投资,可以从发达国家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且这种方式获得的技术往往要比一般的技术转让更先进,更适合中国现有的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不仅如此,利用这种方式吸收先进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工业化国家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的封锁和限制,减少中国为获取高科技而付出的代价。第二,通过在欧美发达国家直接投资设厂,可以有效地绕开各种贸易壁垒,长期稳定地占有区域联盟内国家的市场。1999年中国批准的295家海外投资企业中,美国有38家,加拿大有10家,澳大利亚有18家,日本有4家,说明中国在境外投资区域扩大的同时,逐步扩大了对工业化国家的投资。第三,这些国家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潜力较大,金融市场发达,外资法规健全,虽然投资于这些国家会遇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且对投资企业的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要求较高,但制度成本低,企业取得成功后即可获得较高的效益。
(三)进行境外投资,要对行业方面的投资进行战略选择
1、在互利原则下开展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在行业上应偏重于制造业。这是由于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制造业层次渐多,活动余地变大,增加的产值也高,而且同各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关系比较密切。从产业选择来看,我国许多企业可以选择以制造业带动服务业的实业化道路。这主要是因为:其一,海外公共工程和采掘业的资金要求量大,投资周期长,因而难以成为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重点。其二,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看,对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企业的制造业技术,生产规模等具有相对优势。在全世界14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除了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外,我国制造业技术处于相当领先的地位。因此,在发达国家减少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向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重点发展制造业的潜力相当大。
2、积极发展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在行业上应着眼于高技术行业。我国目前在发达国家的投资主要是资源开发性和工业生产性企业。发达国家投资环境优良,在发达国家中投资于目前国内紧缺的资源和产品,搞进口替代型境外投资,可起到节约外汇和稳定货源的作用。但从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我国在发达国家的投资应偏重于高技术行业,因为一方面可获得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又可取得发达国家最为先进的技术,管理销售技能等。此外,我国企业还可以在发达国家选择投资于机械业,输出民族工业,探索服务业等其他行业。
(四)完善外向型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对于我国由跨国经营的一些先行企业转化成的跨国公司,要尽快对其进行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重塑和再造具有全球战略和经营观念的新型跨国公司模式,要着重对母公司的经营机制和决策方式加以改造使其规范化。按照国际市场营销惯例来组织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公司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在内部治理结构上要依据规范化的公司原则实施法人治理,母公司要提高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切实做到对公司跨越国界的投资活动实行一体化的规范管理。
1、完善境外企业内部约束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境外企业要规范经营,遵守驻在国的法律法规;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健全规章发展基金、援外优惠贷款和合资合作项目基金对境外加工贸易项目支持,还应单独设立国家对外投资基金。
2、完善现行出口信贷政策,扩大规模,将境外投资纳入出口信贷支持范围。国家应指定有关政策性银行(如中国进出口银行)或商业银行专门负责对外投资基金的具体运营。
3、逐步完善有关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财税政策。在对外投资税收政策方面,除对作为实务性投资的出境设备、散件、原材料实行全国统一的出口退税政策外,还应实行国外纳税额扣除政策。抓紧与有关国家商签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并批准实施,将能保证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得以避免在国内外被双重课税。
(五)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外向型人才
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支持外向型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是高素质的人 力资源。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最终要靠人员去实施。因此,对于一个外向型企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正因为它的经营是跨国界的,这就对它所需要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当前,我国的跨国经营尚缺乏高素质人才。人才匮乏是我国扩大跨国经营水平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发展外向型企业不仅需要金融人才、法律人才、财务人才、技术人才、广告人才、更需要有战略头脑、懂现代企业管理、懂国际营销的一批跨国经理人才。我国的多数境外投资企业,是从自己企业选派经营管理人员,有不少管理人员不具备跨国经营应具备的素质,缺乏国际经贸知识,不懂国际贸易管理与法律法规。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外向型企业境外投资普遍采用人员本 地化战略。公司把少量管理人员派往东道国,多数雇用当地人来管理和经营。而这些派出的少量管理人员则必须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要懂外语,懂经济,懂法律,懂技术,懂管理。要发展跨国经营,必须重视和加强对跨国人才的培养。通过送往国外培训、高薪聘请国外专家、吸收高校及海外学子等多种渠道来广泛吸收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库,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现有的人才留住、用好,充分发挥国内人才在跨国经营中的作用。同时,也要善于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从而更好的适应东道国的情况,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 关于外向型企业境外投资战略的探讨(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