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经营离不开原材料设备等供应、产品销售诸环节,要与多个生产企业和部门发生经济交易,企业之间如果都按约行事,维护信用关系,信用的经济效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就会促进企业生产经营顺利的高效发展。乔赢在资金缺乏时刻,不以诚信取得霸菱集团的信任和理解,而是欺瞒,使其丧失了一个投资伙伴,而“红高梁”也因资金问题相继倒闭。可见,企业信用有助于企业缓解资金周转困难,只有信用好、效益好的企业才能够吸引投资伙伴。另外,企业信用是企业内部凝聚力的源泉,信用是企业员工价值的重要体现,企业的信用好,知名度高,这个企业的员工就会充满自豪感、荣誉感,对企业的行为容易认同,而乔赢则非法吸引员工的资金,使其对内也丧失了信用。
3、诚信是企业合作的基础
企业经营者认为“双方诚信”和“利益一致”是企业间合作的主要原因。乔赢通过制造假帐和报表来隐瞒“红高梁”的经营管理不善,使其丧失了合作的伙伴。
二 我国企业及用的现状及危害
(一)我国企业信用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进入市场信用整顿阶段。政府部门为了提高各类企业信用观念,组织开展了“重合同守信用”、“国家质量奖”等活动,还组织了集中打假和清理“三角债”等工作,同时,还把3月15日定为消费者日,保证商家对消费者的信用行为。企业为获得融资支持和开拓市场,开始注意改变过去无序竞争不讲信用的行为,逐渐提高信用意识,加强企业信用管理。银行也从控制信贷风险出发,对贷款企业开展资信评估工作,加强银行信用风险防范。之后,专门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开始出现在中国市场上。2001年,国家经贸委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健全会计制度,严格质量管理,要求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同年9月19日,在北京首次推出“中国信用经济论坛”,与会者倡议将这一日定为我国的“诚信日”。但是企业信用问题仍然是当前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现实、非常突出的问题。企业有法不依,有约不守,相互拖欠赖帐等不讲信用行为会造成市场秩序紊乱,经济运行质量下降,经济发展受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失信、违信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企业又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1、企业之间的拖欠、“三角债”问题积存已深
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俗称“三角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种债务关系远远超出了“三角”的关系,而成为一环套一环的债务链,“拖欠”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关部门对全国部分省市一些企业调查表明,近几年企业的相互拖欠货款现象不但没有缓和,反而有上升趋势。据有关资料统计,企业逾期的应收帐款额比重这一指标,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仅占贸易总额的0.25%-0.5%,而我国目前则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倍到20倍,一些企业应收帐款高达50%以上,债务拖欠致使一些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经济效益下滑,有的企业几乎到了破产的地步(如表1)。
收 益
甲 乙 甲 乙
乙还
乙不还 (3 -2.5) (2 2)
(-2 -2) (-2.5 3)
甲不还 甲 还
表1
如果企业都主动还债,结果会使各自的生产经营得以顺利进行,甲和乙地收益各是(2 2),总收益为4,带来最好的结果,整个经济效益得以提高,但这个结果在现实中不易获得;如果出现甲(乙)还,乙(甲)不还,其结果是还者甲(乙)损失最大化(-2.5),而不还者乙(甲)收益最大化(3),资源从一方向另一方集中,对每个企业而言,都希望别人还债,而自已采取“不还”的策略为上策,但这种情况可能性不大,因为没有企业会放弃自己利益,成全其他企业的效益;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可能选择不还债,出现最坏的结果(-2 –2),这也即是“三角债”之信用危机的结果。
2、合同违约和欺诈屡禁不绝
(1)经济合同的违约行为。有些人把经济合同视为儿戏,法盲行为严重,认为:合同就是一张纸,想签就签,想撕就撕。据国家工商管理局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大约产生40亿份的经济合同,其中履行合同仅占50%左右,且合同交易只占整个经济交易量的30%。
(2)利用合同进行欺诈。在经济活动中,有50%的经济合同带有欺诈性,一些企业为了防止受骗,在市场交往中只好步步为营,利用合同进行诈骗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大毒瘤。有资料显示,2000年上半年,我国合同违约案件共有5338起,涉案金额达到16.3亿元,这种现象在经济较为发达省份更为突出,2000年上半年,广东省共立案查处利用合同违约案件37宗,涉案金额达14398万元。
3、以高科技产业为幌子的虚假现象时有存在
高科技产业的高附加值,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求财心理,以转让专利、高新技术为名,打着包技术、包设备、包培训、包回收、包利润的幌子,骗取转让费、中介费、培训费、设备费等。在以发展高科技产业、培育风险投资著称的北京中关村,其失信和欺诈行为也相当普遍。一些人为了跻身中关村,打着高科技的幌子,利用中关村开办企业的种种优惠政策,采用虚假手段注册企业,一旦开展业务,便产生资金困难,导致失信行为层出不穷,中关村大约有9000家企业,其中95%以上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普遍资金严重缺乏。
4、商品信用方面,表现为企业和商家对消费者的欺诈行为,假冒伪劣产品泛滥
当前经济生活中最为严重的诚信贬值现象就是防不胜防的制假售假,其规模之大,影响面之广,危害之深,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方。相当一部分企业不要说具备起码的诚信经营水准,就是基本的经营道德也丧失了,如利用工业油冒充食用油,制造有毒大米、以兽药冒充人用药等事件。
5、资金借贷信用方面,突出表现在企业拖欠银行贷款,上市公司做假帐、虚报利润,骗取股民的钱。一些企业以各种名目和手段逃废银行债务,带来了金融风险的隐患。
6、在法律遵循信用方面,表现为企业偷税、漏税、走私、骗取出口退税等违法行为。
2000年,广东潮汕地区企业利用虚开增值税发票、假发票骗取出口退税等欺诈活动中,仅潮阳市、普宁市700多户企业中,虚开增值税发票4万多份,汕头市就逃骗税问题共检查了1861户企业,其中有问题的达1317户,涉嫌税额16.3亿元。
(二)企业失信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性
信用环境不好,制约着投资、消费,老百姓把自己的钱袋子捂得更紧,以放贷为生的银行不得不“惜贷”,企业不敢轻易投资,外资进入疑虑重重。企业失信给经济带来的危害性,表现在微观、宏观两方面。
企业失信给经济带来的微观影响:
1、信用恶化减弱了产品质量指标与经济效益间的稳定
相关性经济学领域有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与之很相似,在普通商品商场也会存在一个“假货驱逐真货”的现象,即假货驱逐真货,违信行为冲击守信行为。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假冒伪劣产品往往低价销售,而且难辨其真假,在市场上一般容易吸引和蒙骗消费者,从而占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二是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造成消费者多次受骗后,对市场上所有的产品(包括真、优产品)都会产生不信任或怀疑态度,这样就会挫伤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使优质产品在销售中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广告宣传等活动;三是假冒伪劣产品的低投入和高报酬使正常投入一产出机制失衡,导致很多企业为获得短期高利润,放弃或减少对新、优产品的研发,影响了产品的更新换代。
2、投资经营成本和生产成本增加,困扰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001年,新华社记者吴亮、李江等对闽粤浙市场信用调查,其结果表明市场信用缺失,企业间故意拖欠相当普遍。而其直接结果是,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并由此提高市场风险。
3、交易方式倒退,信用作为交易手段的功能极大削弱
交易的三种方式:实物交易、货币交易、信用交易。现代生活中信用交易越来越重要,一旦社会信用瓦解,不仅信用交易无法进行,实物交易与货币交易都会受影响。而我国经济活动中,信用体系不健全,使交易者合法权利受到损失,引起交易者信心的丧失,给交易方式的发展带来了重重困难。
4、挫伤了投资信心,阻碍货币资金向资本资金的转化
从本质上看,投资是一个关于现在和将来做交易的契约,一个长期合同如果没有信用,决不可能实现,这是基本的常识。信用缺失加大了市场的风险和成本,使企业和银行投资活动趋于谨慎和收缩,阻碍了主体间的正常经济交往,压抑了资本的活跃性,企业不敢轻易投资,银行不敢轻易放贷,出现“惜投、惜贷”等不正常现象。
5、影响对外贸易业的发展,阻碍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信用的缺失,给我国产品在走向国际市场带来了重重困难,更给打造世界品牌设置了巨大的障碍。2002年3月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勘察加半岛爆发反华示威,数百名俄小贩高呼“中国佬滚出勘察加”的口号,堵塞区内主要公路,抗议来自中国的服装,呼吁当局将这些来自中国的商人赶离俄罗斯。
企业失信给经济带来的宏观影响:
1、信用的缺失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大打折扣
信用不健全,假冒伪劣产品盛行,产品质量问题和销售欺诈问题使居民不敢或不愿消费,阻碍了消费者购买需求,降低社会消费总额,导致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未见大的成效。
2、信用风险不断在金融体系中积累,导致了金融危机的隐患
截止2000年末,经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我国在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2656户改制企业中,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达到51.29%,逃废贷款本息共计185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96%,这种“赖帐经济”严重恶化了社会信用,加大了银行和企业风险,扰乱了金融秩序。专家认为,由于没有信用体系作为依托,现在银行和企业呈现“双输”局面,随着外资金融机构“涌入”,会给国内金融业带来极大的冲击。 中国企业信用管理机制初探(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