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提高企业信用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总体 地区 规模 类型
东部 中部 西部 大型 中小型 国有 非国有
加大执法力度
加快信用立法进程
加快体制改革步伐
建立企业信用记录
加大舆论监督和曝光力度
建立企业经营者的个人信用记录
通过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减少行政干预
提高与信用相关的信息技术水平
其他 52.6
43.7
41.4
36.5
31.0
28.4
27.7
11.3
9.9
1.1 53.1
43.0
38.5
38.2
31.8
29.4
28.0
10.2
10.3
1.0 51.1
45.3
43.8
35.1
30.2
27.8
27.5
13.0
9.3
1.1 52.8
43.8
45.4
34.0
30.2
26.7
27.2
11.7
10.2
1.1 50.9
47.6
44.2
39.3
29.8
23.0
23.9
11.4
12.1
1.7 53.3
42.8
40.6
35.5
31.2
29.8
28.9
11.2
9.4
0.9 50.6
45.1
49.9
33.9
29.7
25.9
25.7
12.0
9.4
1.6 53.6
42.9
37.5
37.6
31.6
29.5
28.7
11.0
10.2
0.8
(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机制的对策
当信用作为一种经济行为规则、秩序,它的形成和系统建立,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更需要通过一套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来保障,需要社会各个层面配套进行,标本兼治。所以关于提高企业信用的对策可以从宏观、微观两方面着手。
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机制的宏观对策:
1、从培育和维护有效率的市场环境的角度看,政府应在信用体系建设中明确自身的定位,发挥积极的作用,主管部门应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市场的功能,规范管理行为。
一是以信用为立法基点,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培育信用社会监督机制
我国的《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等对企业行为规范都有相应的规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应依靠法律的力量和制度政策来约束信用关系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尽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加大失信者的成本,鼓励诚信经营。
二是推进和培育信用中介机构的建立,将为企业信用的建设提供社会条件
金融体制改革包括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金融业务向私人资本和国外资本的开放等方面。由于WTO要求开放贸易市场和实行国民待遇,国外信用中介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已成为定局。信用中介机构的蓬勃发展必然对企业诚信建设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人民银行牵头成立了信用领导小组,实施银行系统内部的联合征信,在此基础上,设立资信公司,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经营活动。
三是建立公开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重视企业信用档案建设
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记载和反映企业信用行为状况的原始材料,证实企业是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或是违法、违约、欺诈、拖欠及逃避债务等,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监控,失信者就丧失交易资格,最终被淘汰出局。以汕头为中心的潮汕地区曾是中国信用缺失较为严重的地区。2002年4月1日,中国首个地方政府信用网——汕头信用网开始试运行,有1万多家企业和中介机构的信用信息供用户查询,不仅有守信用企业的“红名单”,还有制假售假、逃避金融债务、逃骗套汇、走私行为和逃税骗税等不良行为的企业“黑名单”。
2、加快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成,推进市场的成熟度
信用是市场经济活动基本准则,其建立需要开放有序市场环境,市场的体系的发育程度与信用发展水平有正相关关系。要重塑信用,最根本的还要依靠深化市场改革,特别是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要按市场规则参与经济活动,要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建立一个统一、开放、公开、有序的市场体系,使企业根据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实行优胜劣汰,发挥市场在建设信用方面的内驱动力作用。同时,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平竞争,使所有生产者和经营者都依靠产品质量、价格、服务来参与竞争,尽量减少企业不计后果、不择手段的短期行为倾向,使信用在市场中完全树立起来。
3、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
提升企业经营者的商业道德素质,据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的品格是影响企业信用好坏的主要因素。在企业和全社会树立讲诚信的公德意识,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信用即财富的共识和理想。当前,必须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强化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经营者的信用意识,重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观念,从思想上确立和强化人们公平交易原则和市场原则概念,要让更多企业的经营者、经理人认识到,重视企业信誉和企业信用,可以赢得更多的合作者,赢得他们更多依赖和支持。
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机制的微观对策:
1、以深化产权改革为核心,以多种方式培育广泛的市场主体,为企业奠定牢固的市场基础
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相应的产权制度基础,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具有法人财产权的市场经济主体,保证所有者对工商企业和银行运营的督导机制,防止银行和企业经理人员利用公司治理结构的漏洞,损公(企业)利私或进行其他舞弊和诈骗活动,从而理顺各种信用关系。此外,产权制度的确立还需要法律保障,只有法律支持企业产权制度,才可能真正奠定信用往来基础和信用约束基础。2000年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国有经济、民营经济、混合所有制三足鼎立的局面。十六大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化,混合所有制与民营经济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其次,是通过国有民营、职工持股等多种形式打造多元化市场主体;第三,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诚信的有力内部制约力量。此外,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将加快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和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对企业管理者诚信的内在约束力。
2、加快企业信用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所谓信用文化是指企业在信用活动中形成的,反过来又对企业信用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经济学诺贝尔获得者诺思说:“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而经济效益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企业信用的好坏。企业要做到最优秀、最具竞争力,必须在企业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必须把企业信用、企业商誉看成企业的生命,唯有这样,企业才能百年不衰。
3、规范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尽快形成企业和全社会的信用约束机制,减少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授信企业因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现象的发生,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失去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
结束语
西方有个说法,“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日益走向世界,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竞争打破了国界,也打破了国家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主体间的活动、交往都必须遵循通行的国际规则进行。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基本都是信用国家,因此,我国经济要在经济全球化整合中抢占优势,不被淘汰出局,就必须建立健全完备的信用机制,规范政府、企业、个人的经济行为,以避免在国际经济活动、交往中,引出反游戏规则,遭受惩罚而付出高成本的代价。
参考资料:
[1]孙智英 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5月
[2]钟起瑞 市场经济中的信用 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
[3]蒋秀平 宏观经济管理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4]经济管理,2001年第7期
[5]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6]企业经济,2003年第3期
[7]经济论坛,2003年第3、7、9期
[8]经济参考,第2857期
[9]Fackler,Janmes S.,1990,Federal Credit,Private Credit,and Economic Activity,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Vol.22,No.4
中国企业信用管理机制初探(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