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金融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和生产的全球化,它促进了资金、商品和资本的全球流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置身其外;同时任何一个企业也无法逃避一个事实,即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全球化,生产分工协作日益全球化;在这一大背景下,企业必须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经济和企业间的交往和渗透越来越深,这就迫使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但外向型经济的大发展单靠大企业不行,还需要中小企业的参与,因此对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从界定我国中小型企业和“走出去”的概念出发,阐述“走出去”提出的背景,以及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现状、特点和优劣势,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推动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战略要点和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经济全球化
【正文】:
前言
一直以来,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各不相同,欧美等国家一般认为“小企业”指的是雇员在100人以下的企业,“中型企业”的雇员在100-500人之间;在日本,“中小企业”指的是资金在1亿日圆以内,职工人数在300人以内的法人企业;我国的中小企业援用2002年6月29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的有关规定,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我国的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在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方面均量化指标不同,其界定的具体量化指标参照2003年3月7日有原国家经贸,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共同研究制定并公布的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即《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相关规定。
“走出去”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走出去”是指到境外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将各种生产要素输出到国外,将生产能力向国外延伸和布局;广义的“走出去”则不仅包括海外直接投资,同时还包括产品、服务、技术、劳动力和管理等走向国际市场,换句话说,广义的“走出去”包括产品出口、服务出口、技术出口及技术转让、劳务出口、非股权安排、管理合同等形式;总之,“走出去”是将原先在境内开展的有关业务尽可能的延伸到境外,以此扩展企业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和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企业具备了“走出去“的基本条件;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全球化,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市场开放,进一步为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条件;在这一形势下,“走出去”以其特有的、全新的内涵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进程的新标志。
一、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现状分析
(一) 中小企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发展历程与中国改革开放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密切相关。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1、改革开放前中小企业发展时期
中小企业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受到了当时各种政策的影响,起伏较大,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几乎消失。不过,从总体上看,中小企业仍有一定的发展,1970年各种类型的乡及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约有1.9万家,到1977年增加到31.6万家。它们为中小企业的大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一阶段,由于特殊环境的制约中小企业基本上不存在跨国经营活动。
2、乡镇企业大发展时期
从1978年改革开放,特别是1984年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开始,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乡镇企业由于其体制优势而取得了迅猛发展,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属于中小企业,因而也成为该时期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象征(见表2) 从所有制角度来看,在1997年《乡镇企业法》实施前,乡镇企业实际上包括了绝大部分私营企业。
表2 我国各阶段乡镇企业发展概况
1978年 1984年 1989年 1997年 2000年
企业数量(万个) 152.4 481 774 2015 2084.7
从业人员(万个) 2826.6 3656 5703 12450 12819.6
生产总值(亿元) 495.1 1245 4529 20741 27156.2
数据来源:陈乃醒主编: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9月
3、私营企业发展,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时期
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及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国内改革的全面展开,其中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主要有:
(1)进一步明确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大会报告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私营经济,外贸经济作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对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科学的论述,明确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支持,引导,使之健康发展。1988年和1999年的两次修宪,也提升了私营经济的宪法地位。这期间还先后颁布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1988年)。《合伙企业法》(1997年)和《个人独资企业法》(1999年)等。
私营经济地位的提升消除了阻碍其发展的若干障碍,从而刺激私营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成分之一。
(2)全面展开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工作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一般小型国有企业,有的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有的可以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也可以出售给集体和个人。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抓大放小”方针,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又进一步指出: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加快国有小企业改革步伐;中共十五大又重申了这一方针;1996年原国家经贸委还发布了《关于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意见》。
根据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统计,截至2001年年底,全国国有小型工业企业的改制面已达81.4%,在已改制的企业中,实行股份合作制,合资等形式的占51%。通过多种形式改革,中小企业亏损面减少,国有及国有控股小型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好转,但仍存在诸如债务负担、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等问题。
4、中小企业发展新阶段
随着中小企业对整个国民经济推动作用的不断增强,国家日益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2000年国家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2002年6月又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及一系列配套规定,如《中小企业标准暂定规定》和即将公布的《鼓励和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指导目录》等。这些法律,法规和规定为中小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小企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发展与“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1、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得到了较迅速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初具规模,已由初期简单从事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众多领域。“走出去”的形式也已由早期的“窗口”式海外投资,发展到投资办厂带动国产设备材料出口、跨国并购、境外上市、创办工业园区、设立研发中心、建立营销网络和开展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
2、“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鉴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力和企业发展水平,自1979年到1997年,中国政府对于开展海外投资的基本政策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地办好海外投资。
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考虑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对战略性资源需求加大的实际情况,大会提出: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1998年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从事境外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实现成熟产业的国际转移。
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五届五中全会,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十五”计划首次明确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并把它作为四大新战略之一。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截止2004年5月底,经商务部批准或备案的境外企业达到772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逾121.96亿美元,投资地域超过160多个国家(地区);当然,与利用外资相比,中国平均海外投资额还仅占世界海外投资流出总额的0.1%左右,但其发展潜力巨大,再加上国家适时提出了“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将掀起新一轮高潮。
(三)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现状与特点
1、中小企业的总体发展趋势
据统计,2003年6月全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40%和60%左右,中小企业还吸纳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在国际上,中国也已拥有一批颇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据美国《福布斯》(Forbes)杂志公布的“2002年全球(不含美国本土)200家最佳小企业”的排名结果,中国大陆有四家中小企业上榜。虽然上榜的企业还不多,但中国中小企业毕竟在世界上崭露头角,其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中小企业促进法》及其配套法规规定的陆续出台和实施,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将日益得到改善,中小企业也将迎来一个大发展时期。
2、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现状与特点
如前所示,截至2004年5月底,中国企业已在境外开办海外企业达772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逾121.96亿美元。而从母公司的角度看,目前开展海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企业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1)国有大型“中”字号企业(集团)
顾名思义,国有大型“中”字号企业(集团)指的是部分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其数量虽然有限,但“走出去”较早,实力较为雄厚,海外投资规模也较大,由于这类企业的名称中大多带有“中国”字样,故称之为“中”字号企业。它们既有贸易型企业,也包括生产型企业,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化),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和首都钢铁公司(首钢)等。目前,中化公司在美国,泰国设有化工厂,在英国设有保险公司,在30多个国家设有100多家营销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于2002年1月以5.85亿美元的资金收购了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五大油田的部分权益,并获得每年4000万桶的份额原油。这是目前中国公司并购国外资产数额最大的项目之一。另外,在联合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评出的2000年全球50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区)跨国公司中,入选的3家中国企业均属于国有大型“中”字号企业。
(2)大型生产企业(集团)
这一类企业主要包括大型生产企业(如家电企业)和部分大型私营企业,如海尔集团、华源集团、万向集团和新希望集团等。总的来讲,这类企业的海外投资较为成功,其规模不断扩大,部分企业已初具跨国公司雏形。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研究(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