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对人力资本的经济利益激励。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岗位工资、年终奖、期股期权、职务消费、福利补贴;二是对人力资本的权利与地位激励。也就是对人力资本的地位和权利作了重新的界定,主要是提高了人力资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地位,相应在企业中产生了三种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即国外比较流行的首席执行官(CEO制)及与之配套的小董事会制、独立董事制等。
亚洲的家族企业兴衰更替不断。第一代创业而守不住的,最典型的是韩国的大宇集团。当然守得住及继续发展的仍然很多,并由第二代接棒,或开始由第三代接棒。以香港为例,利丰集团的冯国经兄弟、恒隆集团的陈启宗兄弟、德昌电机的汪穗中等都成功地接过家业,并继续发展;正在安排接棒的有长江集团的李泽钜、恒基集团的李家兄弟等等。
从长远看,由职业经理人作为继任者是必然选择。其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个过程必然需要职业经理人的参与;其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这使在家族内选择继任者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其三,随着社会流动性的扩大,血缘关系变得越来越淡薄,家族文化所固有的封闭性将随之被打破;其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的立法和执法将会强化,职业经理人市场和社会信用机制都会得到完善,这种正式约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家族企业的非正式约束(即传统的家族文化)。最终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将是家族继承人掌握企业的所有权或者控股权,而职业经理人掌握企业的控制权,所有权和控制权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框架下各自发挥作用。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影响。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所产生的专制和集权化倾向,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民营企业要真正建立起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就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还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中国民营企业的制度转换、管理模式的更替依赖于民营企业家素质和人格的提升和完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入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广大的家族企业首先要认清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扬长补短,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技术创新,争取更多的与国外公司学习合作的机会,获得更大的经营空间和发展空间,将企业经营的更强大、持久!
引文注释:
(注1)《现代汉语辞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531页
(注2)于立、马丽波等:《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三环模式》,载《经济管理》,2003年第3期
(注3)于立、马丽波等:《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三环模式》,载《经济管理》,2003年第3期
(注4)(美)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注5)付文革:《中外企业家》,2003年第8期
(注6)景素奇:《职业化--家族企业的华山一条路》,载《中外管理》2004年第3期
(注7) 彼得•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30页
(注8) 彼得•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31页
(注9) 彼得•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31页
(注10)为家族企业正名(系列五篇):《中外管理》,2001年第9期
(注11) 彼得•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32页
(注12)南兆旭:《中小企业管理:中国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企业管理出版社,第87页
参考文献:
1、刘光起编著:《A管理模式—家族企业版》,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2、何君:《最成功的创业者》,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3、为家族企业正名(系列五篇):《中外管理》,2001年第9期
4、杨文士、李小光:《管理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10月第3版
5、谭道明:《企业管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
6、刘仲康:《企业经营战略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7、刘建强:《家族企业的德国前世和中国今生》,《中国企业家》2004年第1期第112-114页
8、彼得•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1版
9、樊健林等:《销售与市场》,销售与市场编辑部,2003年2月
10、李玲娥:《现代企业制度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11、南兆旭:《中小企业管理:组织企划与成功案例》,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8月
12、南兆旭:《中小企业管理:中国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第1
家族企业优劣势分析与制度创新研究(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