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轿车消费市场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2004年各厂家错误地估计市场需求、盲目扩大产量而造成库存严重所引发的后遗症。供需失衡下的生产商“压库”行为和信贷紧缩使得经销商资金紧张进而导致经销商降低价格,而生产商和经销商不断竞争性降价又引发了消费者对价格快速下降的预期,持币待购连锁反应需求下降,从而形成市场需求下降———降价———持币待购———需求下降的恶性循环。
二、中国轿车消费市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1.影响我国轿车消费的一些特殊外在因素。
(1)汽车的价格因素
在目前的中国汽车市场上,影响轿车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的关键因素是价格,过高的价格是短期内影响轿车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其原因不言而喻:中国是国民收入偏低的发展中国家,昂贵的价格必然制约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我国轿车业在不断进行自我创新发展和同世界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合作中取得了快速发展,轿车也逐步进人更多的普通家庭。但是国产轿车价格仍然制约着轿车的消费。造成轿车价位居高不下的原因,一是中国轿车业起步晚、规模小、产量低、成本高。汽车工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按国际水平,一个汽车企业年产量为20万辆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30万辆才具有竞争力,250万辆才不会有被吞并的危险。而中国轿车企业绝大多为数都没有达到年产量30万辆的经济规模,达不到经济规模必然导致成本加大。同时,部分零部件仍依赖于引进也是导致轿车高成本的重要原因。二是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企业一直处于产业政策的层层保护之中,国家制定的市场准人管制政策及一些地方政府的保护和抑制性的消费政策等,造成了轿车定价的不合理,弱化了市场竞争。加之近几年轿车市场火爆,使我国轿车业处于一种高利润的状态中。国产轿车的高成本和高利润直接通过轿车的销售价格来体现,因而轿车的市场价格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进口轿车的高价格。进口汽车的市场零售价由四部分构成:基本价格、关税、其他税费、销售费用及利润。其中关税是以基本价格(到岸价)作为基数来计算的,假设汽车到岸价为10万元,加上消费税(约为5%)为10.5万元,加关税(约80%)为18.9万元,再加增值税(17%)为22.11万元,另加上运杂费用、经营管理费、选装件、销售利润等,零售价接近28万元。从计算中得知,消费者无端要多承担150%一180%的费用。这些额外的费用直接通过轿车的市场价格体现出来。
我国汽车产业在长达50年的贸易保护中,市场封闭、关税高、价外收费多,没有和国际市场接轨,进口车因各种壁垒而维持在一个相当高的价位上,使大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中国加入了WTO后,承诺关税和国外轿车进入的壁垒一定要降低,但是,到目前为止,进口轿车的价格仍然保持在高水平,阻碍了轿车消费的正常进行。
(2)轿车消费的政策因素
轿车消费政策包括购买阶段的政策、保有阶段的政策和使用阶段的政策。随着私人购车比例的增加,轿车消费政策对轿车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据有关专家分析,1998年影响轿车市场的主要因素就是轿车消费政策。
我国目前购车方式主要还局限于用现款购车一种形式,国外常见的分期付款、专项贷款、购车储蓄等多种筹款和付款方式在中国尚未大范围实行,不能不说对轿车消费产生影响。
另外,我国轿车用户在汽车的使用过程中除负担正常的消耗费用外,还要承担不少杂费,例如,购置附加费、车检费、入户费、保险费、年审费、养路费、交管费、过路费、民工建勤费及各种地方性模糊收费。目前,中国大约可以算是对私人购买和使用汽车征收税费种类最多的国家,收费多、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汽车产业政策中虽已明确表示“国家鼓励私人购买汽车”,但实际操作中宏观环境仍没有太大的松动,实行的仍是抑制政策。我国汽车消费政策确实应该调整,否则不仅要影响到未来的汽车市场,更重要的是将削弱甚至动摇汽车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
(3)消费者养车的压力因素
轿车消费税费种类繁多。价格以外的各种名目繁多的税费制约了汽车消费。我国很多地区在购买轿车阶段,各种价格外收费占据了买车费用的较大比重。我国有关汽车的各种税费的总收人竟高达l 500亿元,远远高于产业总利润。汽车税收和费用太乱、偏重、不合理,严重限制了汽车的普及。
汽油价格的不断上涨。汽油作为使用轿车的必需品,其价格变化必然引起消费者的敏锐反应。轿车消费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汽油需求量的提高。而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上涨,也必然引起我国市场汽油价格的提升,从而增加了轿车消费者的日常消费支出。汽油价格变化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轿车的因素之一,据统计,汽油上涨平均给消费者每月增加100~300元的支出。目前,节油车型已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一些油耗较大类型的轿车,在汽油价格上涨的背景下,会逐渐走出消费者选购轿车的考虑范畴之列。
2.影响我国轿车消费的消费者自身的因素。
(1)消费者的收入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