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借鉴吸收中外公共财政建设理论
对于我国财政理论而言,由于市场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理论,相应地也会成为中西财政学的主流理论,必然反映与公共财政相匹配的财政职能,中西财政理论表现出趋同现象。特别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借鉴中西方财政理论极富现实意义。
(1)西方公共财政建设理论。众所周知,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以亚当•斯密创立的公共财政理论为代表。亚当•斯密虽然没有给公共财政下明确的定义,但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费用、公共收入、公债,与现代公共财政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就公共财政的范围或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限于“夜警国家” (注2)较窄的活动领域,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1892年英国经济学家巴斯塔布尔在《公共财政学》一书中提出“财政是关于公共权力机关的收入和支出并使其相适应的事务”。其基本主张仍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产生至今。公共财政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维持费用”,而是扩大到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以及扩大到直接介入市场领域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共生产部门。例如:美国著名财政学家穆斯格雷夫在《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财政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学,不仅包括其理财活动,而且包括其与资源利用水平、配置以及在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分配的全部关系”。可见,公共财政的定义及其范围是随着市场化国家政府职能的不断拓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公共财政理论还认为,公共财政是为弥补市场失效,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用的财政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能是盈利性的市场运营主体,不能参与市场的盈利竞争,因而也就决定了公共财政的非盈利性。公共财政的活动范围只能限定在市场失效的领域内,不能超出这一领域而损害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
(2)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理论:公共财政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其理论认为“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或经济活动,或者简言之:是具有“公共性质”的财政。而我国传统财政理论则源于计划经济时期,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我国传统财政理论对于市场经济之前财政的考察,可作为公共财政论的补充,它将有助于我国公共财政论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意味着同样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财政也应具有西方财政的职能,即具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必须依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来重新解释社会主义财政职能的内涵,为此,我国财政学界提出了财政具有效率、公平和稳定三职能的观点,这就是我国财政理论的“新三职能观”,它与以往的“旧三职能观”即分配、调节(调控)和监督(管理)三职能,有着根本区别。我国财政职能论的这种转变,直接表现为是搬进了西方的财政理论,但从根本上看,则反映了向着市场经济转化对我国财政理论的影响。(注3)正因如此,从90年代开始,我国财政界已愈益呈现出接受“新三职能观”,开始运用效率、公平和稳定来分析财政职能问题。我认为,我国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从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我国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已经达成共识。
(二)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按照现代西方财政学,美国著名财政学家穆斯格雷夫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对西方(即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职能作了经典概括,市场化国家财政职能(即“三职能说”)包括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建立市场经济向完善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财政职能的确立,一方面需要借鉴西方财政理论的有益成份,另一方面必须结合我国国情批判中吸收,因此结合穆斯格雷夫的公共财政“三大职能”理论,同时遵循科学发展观。笔者认为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公共财政职能是:优化资源配置职能、调节收入分配职能、调控经济稳定职能、统筹社会发展职能。它既说明财政“能干什么”的问题(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社会发展),又说明了财政“应该干什么”的问题(优化、调节、调控、统筹),从而使公共财政职能内容比较完整和充实,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性、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经济发展和增长的稳定性、社会建设的统筹性。
1、优化资源配置职能建设
优化资源配置职能,就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即国内生产总值)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配置自然占据着主导位置,但市场配置还需要财政配置作为相互补充的手段,共同对资源进行配置、运用,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区域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预期目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的配置作用。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而且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政策在资本生产目的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性,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在我国,地区间非均衡发展局面的扭转和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基础设施落后局面的改善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等,都离不开国家和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把握与运作。同时,政府对大量的国有资产营运,也直接主导着整个资源的配置格局。从这方面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依靠作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和手段的财政来实现。我国财政职能,不仅要对市场配置失灵进行修正,而且要运用市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既包括对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资源的直接分配,又包括对全社会资源的间接调节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在:一是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主要是调整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二是在政府部门内部配置资源。主要是根据不同时期政府职能的变化,通过财政对自身支出结构的调整,将财政资金分别用于满足各种社会公共需要,如保证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以及经济正常运行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对非政府部门资源配置的调控。尽管非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活动主要是由市场来完成的,但财政作为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主要手段,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以及制定和执行有关政策,可以引导非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向。如对某些需要发展的产业,在市场机制难以引导资金投入时,财政可通过提供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和支持其发展。
2、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建设 浅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