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员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施加影响,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目标。在政府对收入分配不加干预的情况下,一般会以个人财产的多少和对生产所做的贡献大小等因素,将社会财富在社会各成员之间进行初次分配,这种分配可能是极不公平的,而市场对此无能为力,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才会对这种不公平现象加以调整和改变。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使得收入分配问题始终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关心的重要问题。源配置中仍具有重大的配置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不仅无法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而且资本积累的聚积效应与惯性作用还会导致收入分配上的两极分化。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通过国家或政府对收入分配进行必要的控制和调节,而财政则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根本手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收入分配是以“公平、公正、正义”为基本取向的;而社会主义国家则是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目标。由此可见,我国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范围和广度均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实现上述目标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但这是财政分配职能运作和努力的方向。既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那么社会主义财政职能必须将收入分配作为根本职能之一。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式有四种:一是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属于市场分配的企业职工工资、利润、租金和股息收入等,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财政分配的范围是医疗保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二是规范工资制度。主要是由财政供给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类似的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消费品分配的货币化。三是加强税收调节。如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差距之内,实现社会公正;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不同企业的利润水平;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配等等。四是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和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通过收入手段(如税收)和支出手段(如社会保障)来实现社会公平。
3、调控经济稳定职能建设
财政的调控经济稳定职能,是指通过实施税收、财政支出、国债等特定的财政政策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促进较高的就业水平、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目标的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和规范经济,在市场机制逐步健全以后,对微观经济活动,主要依靠法律部门和社会公证部门,进行必要的反映和制约。市场机制的缺陷,使得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周期性的波动。为了稳定经济,减少经济震荡,各市场经济国相继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这就是西方国家财政稳定职能的具体体现。我国财政的稳定职能除稳定经济以外,还包括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财政作为社会管理者与资产所有者的代表,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性和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础上,其职能更多转向宏观间接调控,必须运用财政手段去影响经济运行的节奏,克服市场机制天然存在的调节滞后、发展盲目等缺陷,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极大损失和经济运行的波动性,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增长。
调控经济稳定职能的实施方式有四种:一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分别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当经济下滑的时候,社会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这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经济膨胀的时候,社会总需求过度,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注4)二是通过发挥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等制度的“内在稳定器”作用,帮助社会来稳定经济活动。如累进的个人所得税使税收在经济萧条时趋于下降,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复苏;在通胀时趋于上升,从而有利于经济的降温,这是保证经济健康运行、减轻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因素。失业救济金制度也有这样的功能。三是通过财政投资和补贴等,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四是逐步增加治理污染、生态保护以及文教、卫生等方面的支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统筹社会发展职能建设
统筹社会发展职能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运用财税手段,注重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统筹兼顾,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不仅具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以及经济稳定职能,而且还应具有社会统筹发展职能。统筹发展是一个全局性的概念,它伴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财政职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发挥好统筹协调的职能。
建设统筹社会发展职能的实现方式有四种:一是大幅增加对发展社会事业的投入。财政要加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的支出。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注重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要实行鼓励、引导的财政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福利,继续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三是调整财政支出范围,优化支出结构。经济发展目标由注重经济增长转向注重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要加快从那些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抽身,降低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的比重。四是加快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增加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投资,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浅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